写这篇文章的想法已经有很久了,今天才提笔。着手写时,千头万绪,写了删,删了写。原本文章的名字是关于“死亡”的议题,终究在打完两字后改为“生命”,因为“生命”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可能。
如果没有意外,或许这个寒假将是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寒假。这个冬天应是所有人终生难忘的,当1月21日我还在学校准备回家的行李,与舍友聊起最近的流感是否要多储备口罩,以及欣喜的想着过年回家的种种安排时,如何都没有想到回家后迅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这个冬天最让人揪心的事情。自鼠年的正月初一开始,时间仿佛变慢了,也变得更加珍贵了。电视新闻、网络数据实时更新,即使与武汉相距千里,但时刻紧张着。看到的新闻、琐碎的生活,一直想要写点什么。像开头所说,心中思绪万千,便随着内心写吧。
3月后,毕业论文写作已近尾声,稍稍松了口气。拾起之前买了一直未读的《未来简史》,我妈坐在旁边择菜,我在一旁读书给她听。书中开篇写道,人类一直以来的三大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随着时间,这些问题还算不上被完全解决,但已经从过去不可理解,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可应对的挑战。书中列举了诸多数字,比如历史上几次大的灾难、瘟疫、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触目惊心。当然,也写到人类为每一次战斗而付出的一切,最终获取了成功。读到这些与当下的疫情,更加深了心中的感受,也相信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将在人类的携手奋战中取得全面胜利。未来简史中,针对人类未来的新议题,第一个便是对抗衰老与死亡。文中写了追求长生的信仰者、研究单位等,也写出作者对人类长生后可能发生的命题提出的疑问。读完这段,我停下休息。在读下一个人类议题时,我转头问妈妈,上一个人类新议题是什么。妈妈低头什么良久后,说:“生命”。前面议题的标题是“死亡的末日”,通篇对死亡这一字眼着笔较多,我原以为会是这两个字。听了妈妈的回答,我低笑。我妈是个非常传统、谨慎的女人,对于“死亡”这类“晦气”的字眼,是不愿说出口的。当然,这样的回答一定是对的,人类追求不死、长生,本就是对生命的追求。这样回归到文章开头,生命是希望。
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初心,其实是自己对于这一议题一直以来的迷惑,以及2019年后身边发生的一切对我的认知的冲击。或许是因为生活平静安稳,接触这类话题少之又少,我对于“死亡”的概念是几乎没有的。去年8月底,得知恩师病重,如惊雷一般。妈妈得知消息,便提醒我要做好思想准备,老师的这场疾病很可能是无解的。面对身边人的同情、安慰等等,我还是心存希望,寄托于奇迹。然而11月中,在我心中的弦有些松之时,得知恩师病故。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大的打击,一段时间里我昏昏沉沉。不论是家人还是同学都无法感受到我的内心,甚至觉得我太过紧张。当时的自己,也找不到出口,我无法和自己和解。或许是爸妈把我保护的太好,我从未真正直面过。更多的是,恩师是我的伯乐,是在学校里我最重要的人吧!恩师走后,有两次梦中见到他。一次是恩师告别仪式的前夜,一次是今年的清明节,时间点让我这个不太相信鬼神的人,总觉得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梦里老师来为我上课,不说话却带着和煦的微笑。或许,像师母所言,假如有灵魂,他一定在看着这个世界的我们。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半年要过去了,我感觉到自己也在慢慢释怀,从那些苦闷中走出。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写道: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是你断气的时候,在生物学上你死了;第二次,人们来参加你的葬礼,怀念你的一生,社会的你死了,人群中不再有你的位置;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你才真正的死了。像《寻梦环游记》讲述的,只要没有忘记就没有死亡,心中铭记,他们还在我们身边。
今年清明祭扫,年近八旬的外婆迈着小碎步走在前头,看着这个精神的小老太太,我笑言:外婆只有六十多吧。祭扫期间有个插曲,外婆带着我们去看她买的那块“地”。在一排排模样相同的“小宅子”前,外婆迷路了。身旁是妈妈和舅舅的催促,我跟在外婆的身后,听着她嘴中念叨着:“没事,不用怕,先提前看看......”等等一些话语。外婆找到了属于她以后的那块小地方,说着斜前面的是她的好姐妹......妈妈说,人生前生后都要买房子啊,最终是一个小盒子。。。我心下五味杂陈,哑然于父母亲人却以慢慢变老,哑然于老人已经在安排身后的事。人大多是畏惧“死亡”的,多数时间我们回避这一话题。到了外婆这样的年纪,她说不怕了,更多的是对于子女儿孙的牵挂,才有了她早已做出的安排,为的就是儿女的“省事”。外出求学多年,已经很久不在家中,这次在家中难得和亲人们相处这么久,感觉自己更加的渴望陪在他们身边。 (4月12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