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各位同事:
这是写给你们的第四封信,现在正值中秋国庆期间,很多同事正驻守在第一线为往返的旅客提供出行保障和服务工作。
虽然相隔两地,但心意相通,祝福各位吉祥安康,诸事如意。今天我们一起讨论的是,在组织合作中的注意点。
沟通永远是双核沟通。
一方面是沟通谈话的内容、信息,另一方面是沟通情绪与情感。只不过两者因为场地、人员的不同,起到的效果不同。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魂,都有自己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虽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东西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各自的经历,甚至每一个经历之下,各自的体验、想法都有异同。
过去在父辈们的工作时代中,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做一件事,一般有既定的流程,把流程走对了,基本上这件事也就成了。人与人的关系相对紧密,简单。新的职业、热点新闻什么的很少有。这个时候,组织沟通中,事情的层面多点,如何把事情做好,明确要求、目标,组织相关人力,调动资源,实现它们。
但今天外部的资讯各种爆炸,不同的人,在淘宝上搜索同样的关键词,出来的商品都不一样——资讯都因人而制定了,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成为热点讨论对象。细分领域里的岗位也越来越多,岗位间被替代的节奏也更加迅速,比如AI机器人的普及等等。
在新情况下,新的组织形态与过去不同了。
1.很多项目是跨部门小组的方式运作的。
我工作之初,进入了一个迎审小组,各个小组组员之间一开始不怎么熟悉,也没有指定谁管理谁,有一位行政工作很长的姐姐,她工作能力强,日常还会给我们买零食,被领导骂了后,会安慰我们,不多时,我们这些小年轻就在她身边,听她工作安排。类似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多了。公司打算成立一个某项专项行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面成立行动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互不隶属,开展工作的时候,人们就会主动聚集到既关注事又关注人的人身边去,这样沟通成本低,效率更高。
2.今天很多项目的开展没有稳定的流程,把事做好更多是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还是我当初参加的迎审小组,说是迎审小组,工作起来就是7X24,每日每夜的工作着,没有说要啥奖励的。一群新人,没有什么迎审经验,为了把事做好,经常组织头脑风暴,把能推进项目的事都试了一遍,大家主动发挥,发现漏洞,迅速反应。我记得迎审前天晚上,发现迎审小册子里一个日期打错了,领导说小问题,没事。我们小组里一个组员就通宵把所有小册子重新打印了一遍。目标明确,流程不清晰的时候,推挤目标的,只有靠人来实现。
所以,今天组织里的成员,既要关注人,又要关注事。
不关注人,其他人不和你合作(除非你智商高超,资源雄厚,传说中的“爸到”总裁)。不关注事,只在乎人,工作效益不高,人家也不和你在一起合作,马云曾经比喻说企业里这类“小白兔”要开除掉,没啥用。
在人与事情之间,越是空白阶段,灵活的阶段,人起的作用更大。比如大家熟悉的,新机场成立之初很多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的推进就是靠一群有经验,有领导力的人推进的。这个时候,人的作用越大。反过来说,这个时候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关注人——先处理人的情绪、需求,再谈如何把事情做好。
有些新进的班组长说,管不好人,人家不听自己的。这个时候,试试从人的需求、情感角度出发。
今天的组织变化越来越快了,人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之前网上流传非常广的一句话“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一支队伍要像一个人”。前者说的是个人的技能强大,比如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后者说的是这群人的价值观和理念高度统一。
相信读到这里的你,对于在组织中做事做人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了,但又会新生出很多新的疑问:1.怎么把事做好?2.如何关注人?我管好自己就好了,为什么要在意别人?这些问题留在以后,我们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