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德者方自由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美德呢?
第一,因为培养自己的美德让我们更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果你是个重视自由的人,那么美德就是你的好朋友。
因为践行美德是你自由意志的体现。
日常生活中感情的生发往往是因为碰到了特定情境,是不由人的。即使冥想大师也会有悲伤或愤怒的时候。
但对于感情的“度”,我们可以自主选择。
悲伤产生时人们的反应不同:有些人悲伤时会沉浸其中,闺蜜哥们儿百般劝慰还是出不来,这是悲伤过度;
有些人会否认这种悲伤,仿佛悲伤真的已然不在,长期这样只会积郁更多,往往会反噬伤身,这是悲伤不足;
有些人会在悲伤来临的当下感受它,然后深呼吸,让自己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逐渐回归平静,这是悲伤适度。
悲伤的产生源于本能,但悲伤的度却是由我们自己选择,体现着人的自由意志。
选择悲伤过度或不足都更容易,而选择悲伤适度是最难的。这就像射击偏离目标十有八九,但击中靶心着实要费一番功夫。
于是选择之中就体现出自由意志程度的差异——我不选范围更广的简单选项,我就要选难的,就要去践行适度的美德!是不是有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意思?
第二,因为培养自己的美德让世界更美好。
我是一个容易因工作陷入忙碌的人,每每自己累而不自知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会提醒我:
“Shirley,慢下来一些,照顾好自己就是你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啦!”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以前我只将它理解为一种劝慰,但后来发现苏格拉底也主张人们以“照管自己”为第一要务,于是我开始思考:
莫非照顾自己真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说回前文的例子,多年前聋人由于环境限制难与听人交流,身边亲戚如果以偷窃为生很可能让他们也误入歧途。
电影《小偷家族》也提到过由于环境所迫父亲带着儿子一起偷东西补贴家用的事。
当我们说这些年轻人去偷盗德行不好时,这是他们的错吗?我认为他们需要负一部分责任,但并非全部。
他们需要负一部分责任因为他们是有选择的。
虽然选择很少,但毕竟还是可以去选,可他们选择的是效仿亲戚使用的一贯生存策略,去偷窃。
另一部分责任应当归于环境,由于环境的限制,他们的选择实在是太少太少。
让他们拒绝偷窃,用美德的方式生活条件极为苛刻。也许不仅要面临找不到工作吃不上饭的风险,还有可能受到身边偷窃者的攻击和打压。
环境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很难有选择美德的机会。
如果这时他们中间出现一个处境相同,但愿意承担风险,遵循美德生活之人,会不会让这些年轻人境况发生一丝改变呢?
应该是会的,至少他们能看到有人在这种困难境况之中崇尚美德生活,原本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的他们,现在又突然间多了一种选择。
我们不能决定他人怎么选,只能决定自己怎么做。
当你照顾好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美德,无形之中就给身边人引入了一种活法。他们看到自己的同伴选择以美德的方式生活,自己也更有可能因此受到激励,走上相同的路。
对便利店收营员从“漠然无感”转为“适度温暖”,在扫码支付之后朝她笑一笑,即使当时她没有对你微笑,也更有可能对下一位顾客微笑。
而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欢迎您的阅读,全文收录在微信公众号
奥德赛哲学咨询工作室,感想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