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同学小A和小B都是名校硕士毕业。在一个二线省会城市,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国企工作,年收入两个人加起来二十二三万。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宝宝,有一个70平的小房子,还有八十万的房贷和四十万的欠债。
前些年,小A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做了一个小小的腹腔镜手术,临到要交手术费了,还差3000元,最后还是她妹妹掏钱先给垫上的。
小A说道,自己的生活,总结起来,就是温饱以上,贫困以下。温饱没有问题,不能说自己穷。可是手里的现金流少得可怜。工资还没有发下来,每一分钱都已经被分配了去处。工资拿到手,瞬间都不归我有。一点幸福感都没有。生活中除了已花的钱,就是马上要花出去的钱,还有,没赚到的钱。
前几天,小A夫妻两个攒了两个月,才总算交上了儿子春季的幼儿园学费——1万元,交完吐了一口气,又开始积攒力气,卯着一口劲儿,想着能不能在年底前先还大学室友1万元。买房凑首付的时候,找她借了5万元,一直积攒到现在也只还上了2万。她所做的行业,利润还好,应该不差这一笔钱。可是,任何人的现金流总是越多越好,况且,人家又不欠你的,为什么要无利息义务把一笔款子压在你这儿好几年呢。
小A还想要给儿子报一个班,让他学习架子鼓,将来想让他学习钢琴、画画、游泳,这每一项都是好几万元的支出。理由嘛,大家都熟悉得快要烂了,那就是作为一个艺术天分极低、一点音乐细胞也没有的妈妈,小A知道当与别的多才多艺的孩子相比,自己会有多大的心里落差。她害怕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笨拙会遗传给孩子,她也想让他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哪怕没有一个方面有天分,还能有一点选择的余地,选择自己相对不那么笨、不那么排斥的一项来学习,让他想要勤能补拙时,不那么费力。
二、
小C和小D是小县城公务员夫妇。他们的家庭分工是这样的。小C工作比较轻闲,她负责带孩子和做家务,小D一心一意想在仕途上有所斩获,天天加班,老板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小C心疼他,怨言虽不少,却也总能体谅。
夫妻俩的年收入十五六万。由于在县城,生活压力也不是很大。可是房贷、车贷还完,每个月也存不下钱。孩子教育的费用比较少,一年七八千就可以够了,兴趣班什么的,打算等过两年孩子的兴趣点比较明显了,且在学校里打了点基础,再出去学。
手中无粮,心中就慌。小C是个觉得没有存款就没有安全感的人。小D的工资是盼望不上了,可以预见地少,且将来她也不希望他有灰色收入(这样风险太大了)。双方家长也不是不可以依靠,婆婆在帮忙带孩子,不仅跟孩子天然亲,还省下了每个月好几千的保姆费;买房时找爸爸借了几万元。农村的父母,一家能供出几个大学生(两家都有三个大学生),能盖起一座房子,就已经很了不得了。现在到了回报的时候,而索取,只会让她良心不安。以小C小D现在的境况,回报父母是谈不上了,可是起码不能有任何一点索取的想法。
小C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节俭,企图能省出点银子来。化妆品支出,就是水和乳液,其他的,小C也捯饬不来,更不舍得倒饬。请客吃饭上,小D花费比较多,小C就拼命节省,几乎不出去吃饭。她说,孩子还小,在外面吃饭她心里总膈应得慌,再者,价格也要先掂量,一餐的钱,够自己家一星期的菜钱了。她每年人情往来上最大的开支就是婚礼礼金和给家里老人买东西、包红包。
因为这里要省,那里要省,小C把自己折腾得心力交瘁,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怎么就这么低呢。可是即使这样,到年底了看看记账软件,依然是收入支出平衡,期盼中的存款依然没有上升多少。她很挫败。
三、
小E和小F生活在一线城市。两人读完硕士后留在了帝都。老公小F毕业得比较早,他是独生子,父母卖掉了武汉老家的房子,在帝都买了套100平的房子,举家搬了过来。小两口都在高校工作。工作得体而轻闲,就是所赚不多,两人工资合起来26万多。还完上万元的房贷,加上生活开支、两个孩子的教育,所剩无几。小E总是在我们的妈妈群里面哀嚎,快要穷死了,谁来救救我呀。其他妈妈纷纷表示:自顾不暇,别指望我们。
四、
从小A到小E,他们都是高学历的人,他们也都有着还算体面的工作,收入不低,可绝对不算高。他们的欲望很多,他们的收入却不足以支撑。没有人会饿死,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挣扎在贫困线上。除了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被负债包围,且突围无望。
我们以往的教育,总有一种耻谈金钱的想法。小A说,她爸爸是个生意人,他自己想方设法,一分一分地赚钱积累财富,对孩子们的教育却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在校时孩子们的成绩,毕业后孩子们的工作,一直让他引以为傲,但他不鼓励子女去兼职、去赚钱。他觉得小女生,有个安安稳稳的体面工作,能相夫教子,就特别好了,不需要再有更高的追求了。小C说,她的同学、朋友,普遍都有一种自以为清高的想法,有人在朋友圈卖东西了,就要摇头叹息,说又一个朋友圈沦陷了。
可是,没钱我没办法还房贷啊,没钱我没办法换大房子装下一家人啊,没钱我没办法给孩子上兴趣班啊,没钱我没办法哪怕放松一点点地吃喝玩乐啊!大家都在心底咆哮。
所以,生活不易,多点理解和关爱。当你看到朋友圈里做国外代购的,卖小零食的,卖衣服的,卖土特产的,卖内衣的,卖纸尿裤的,卖体检卡的,你要是不喜欢,悄悄把他们屏蔽掉就是了,不要再到他的朋友圈下评论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说某人满心眼里只有钱了。满心眼的钱,背后是满心的责任和爱啊!
最近,小A终于迈出了新的一步,她通过自己在杂志社上班的同学的介绍,开始给出版社、杂志社做外编、做校对,虽然报酬不高、耗时长,但她庆幸自己总算有了另一份收入;小C重拾自己大学时的专业,做起了语文学科家庭教师,她的目标是积攒经验,直至能应付大课堂教学,做各类招考培训;小E最近开始做起了微商,她专门挑自己家乡的土特产,在朋友圈卖。
她们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犹豫不定,她们每天都要拷问自己,兼职是不是占据了太多陪孩子的时间?自己工作的本职还需要再打磨吗,会不会被人说不务正业?朋友们会说我唯利是图吗?甚至会想,三十了,还要不要这样折腾?辗转反侧,不断自我否定又不断说服自己,仿佛一个神经分裂的人。
但总算,她们终于敢直视自己内心对钱的渴望,终于有勇气承受所有人的目光开诚布公地说我要兼职赚钱、补贴家用了。
这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