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得不感谢陈海龙老师推荐这篇文献给我阅读,这篇文献非常完整的介绍了工具变量是什么怎么用,作者还梳理了五类工具变量应用案例,让我感觉到学术研究周密的逻辑、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这篇文献对我的启发有两点。第一:做研究时需要谨慎考量、选择变量,忽视重要的影响因素有可能让研究数据是垃圾进垃圾出,或是误差很大,没有参考价值。但同时,人也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影响因素,这一方面需要我大量积累已有研究中被反复证实过的影响因素的结论,另一方面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阔思维去想象、学习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变量间的相关性。第二:作者列举出的五类“工具变量”对我也有一些启发,如将“集聚数据”作为工具变量验证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影响性、用“自然灾害”等自然现象作为工具变量判断所在地区的人的某些行为倾向等,看了几遍都觉得很有道理,也无法反驳。这为我以后考虑为内生性变量设置工具变量提供一些思路。
同时我对“工具变量”的客观应用也有存疑之处。第一:最存疑的地方是选择“工具变量”的主观性。正如我在上一段“启发二”中提及的,因为我“觉得很有道理、无法反驳”而信任作者的,研究者或许也存在这样的“自嗨”,他设置的工具变量有一些或许经不起更多样的思维的推敲,另一些或许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举作者在文献中的例子说明:将“生老病死”作为工具变量的案例中有一项经典研究,作者将殖民地时代一个国家的自然死亡率作为该国当今制度的工具变量,作者的逻辑是:如果死亡率高,殖民者相对不愿意定居下来,于是就建立起更具掠夺性的坏制度。而我的逻辑是,如果死亡率高,殖民地上的原住居民将会在更短的时间死亡,殖民者控制殖民地的进程更快,他们更愿意建立具有建设性的好制度,供殖民者所用。当然我的逻辑也是主观的,我想说的是,这项工具变量是否经得住更多样性的思维检验?另一个例子是作者用“家庭中头两个子女的性别组合”作为工具变量,分析孩子的数量是否影响母亲就业。作者的逻辑是人类生育行为中偏好有儿有女,如果前两胎是双子或双女,生育第三胎的可能性更大,子女数更多。这项假设,随着时代变迁,女性地位的提高,似乎并不稳固。第二个存疑之处是,工具变量是否真的解决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如果发挥极致的想象,或者说是较劲,一些看似是外生的变量也有其内生性。还是举“儿女偏好”的例子,家庭中头两胎子女的性别并不是不能选择的,首先夫妻可以选择生或不生,其次社会观念的变化、家庭中女性话语权的提升会影响家庭中女孩的地位,最后现在科技发展,利用黑科技选择胎儿性别的情况也有。总而言之,这篇文献给我打开一个新鲜的视角,原来变量还有内生和外生之分。
以上我的感想是一个纯文科学术菜鸟的看法,实在很难突破学科的壁垒,分析的很浅薄请批评指正。我相信许多我没有接触过的定量、计量方法可以弱化甚至解决“工具变量”在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如果有的话,请老师指教。
徐倩
201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