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之要:卸下重担才能走稳为民路

中央通报的三起形式主义典型案例,恰似三记重锤敲响了整治顽疾的警钟。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既要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又要应对文山会海的重重压力。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既是破除积弊的攻坚战,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久战。

晨曦还未褪尽,办公桌上早已堆积起文件小山。上级部门要求的日报周报月报,像是套在脖颈上的连环锁,把基层干部钉在电脑前制作表格。原本应该用于走访群众的下午时光,常常被突击检查占满。某次暴雨后,社区干部在抢险现场接到督查通知,只能匆忙赶回办公室准备迎检台账。这些荒诞的场景,折射出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悖论:越是辛苦填表造册,离群众真实需求就越远;越是精心准备汇报材料,实际工作成效越难显现。

形式主义顽疾久治不愈,根源在于某些体制机制存在梗阻。多头管理导致政出多门,不同部门各自为政,要求基层重复报送同类数据。过度强调痕迹管理,将工作成效等同于台账厚度,使得基层干部不得不把精力耗费在材料包装上。个别地方将问责机制异化为"甩锅"工具,迫使基层用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这些问题就像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手脚。

根治形式主义需要制度层面的系统重构。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填表。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尺,用实地走访代替材料检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基层干部放下"怕问责"的思想包袱。某地推行的"无会日"制度,将每周三定为基层走访日,促使干部走出办公室,在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创新值得借鉴。

整治形式主义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通过制度重构实现治理效能的乘法效应。当基层干部不再疲于应付报表迎检,当考核指标真正回归服务本质,我们就能把更多时间用在化解邻里纠纷、帮扶困难群众、谋划乡村振兴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上。期待这场减负春风能吹散形式主义阴霾,让基层干部脚下沾满泥土的芬芳,心中绽放为民服务的荣光。惟其如此,基层治理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意的坚实桥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