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360天
今天看毕淑敏的《心灵与阳光同行》。里面讲到的一个案例使我对咨询有了一些思考。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畅销书作家,内科主治医生,心理学家。她的咨询超出了一般咨询的框架,站在了更高的高度和来访者交流探讨生命中的一些议题。我想这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不无关系。
她在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很多心理问题,实际上都是人生的大目标出现了混乱和偏移。
她平日也碰到很多青年朋友,诉说他们的种种苦难。在耐心的听完那些折磨他们的烦心事之后毕淑敏会把他们渴求帮助的目光瞥在一旁,问他们一句话: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这样的问话通常会让来访者很吃惊。会怀疑咨询师是否听懂了他们的愁苦,甚至恼怒,为什么对具体的问题视而不见,而盘问他们如此不着边际的空话,更有甚者会认为咨询师根本就没有心思听他们说话,自己胡乱找了个话题来搪塞。
来访者一般会回答:这个问题太大了,和我现在遇到的事情没有一点关联。
毕老师会说:你错了!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关联,有人常常以为心理上的事,只和单一的外界刺激有关,就事论事,其实心理和人生的大目标有着纲举目张的紧密接触!
这是咨询吗?这和我们平常说的不指导,不评价,是不是正好相悖呢?
下面举个例子。我能找出很多处异于常规的地方。
来访者问题:说话太快,女朋友希望他改掉这个毛病,否则就不能把他引荐给自己的妈妈。
来访者:你说我怎么才能改掉说话太快的毛病?
咨询师:你为什么要讲话那么快呢?
来访者:如果慢了,我怕人家没有耐心听完我的话,你知道现在的社会节奏那么快,你讲慢了人家就跑了。
咨询师:如果按照你的这个观点发展下去,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你岂不是就是说绕口令了?你的准丈母娘就不是这样的人啊,她就喜欢说话速度慢一点,并且注意礼仪的人啊!
来访者:好吧,就算你说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并存,但我还是觉得说话快一些,比较占便宜,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传达更多的信息。
咨询师:那你的关键就是期待别人能准确的接受你的信息,你以为只有快速发射信息才是唯一的途径,你对自己的观点并不自信。
来访者:正是这样,我生怕别人不听我的,我就快快的说,多多的说。(来访者自己笑了)
咨询师:其实别人能否接受我们的观点,语速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在意别人是否能接受你的观点?
来访者:我把理想告诉你,你可不要笑话我!(忸怩,语塞。)
咨询师:这个你放心,绝对保密。
来访者:我的理想是当一个政治家,所有的政治家都很雄辩,你说对吧?
咨询师:这咱们就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要当一个政治家,第一要自信,他们的雄辩不是来自速度,而是来自信念。一个自信的人,不论说话快还是慢,他们对自我信念的坚守流露出来,会感染他人,我知道你有如此远大的理想,这很好,你要做的事不是把话越说越快,而是积攒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强。
整个咨询充斥着咨询师的判断、评价和指导。只有保密原则和我们是一样一样的。可就是有效啊!
咨询效果:来访者说他讲话的速度慢了下来,也被批准见到了自己的准丈母娘,听说很受欢迎。
想想挺有意思,如果自己来做这个咨询,会不会是这样的:想想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话比较慢呢?当你说的比较慢时,谁会注意到不一样呢?他们对你说了什么呢?你又是什么感受呢?接下来你准备开始的一小步行动是什么?………
哈哈哈!不知道这样咨询,效果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孰对孰错,也许没有一个标准。面对不同层次的来访者,可能就需要不同的方法吧!正所谓:法无定法。“道”永远大于“术”。自己目前正是处于学习“术”的阶段,所以很多不能理解,也不敢超出常规一步吧!
毕淑敏说:一个人的心理是一座斗拱飞檐的宫殿,这座宫殿的基础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和对世界对他人的基本看法。一些看起来是技术和表面的问题,其实内里都和我们的基本人生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问题,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样如同创可贴,只能暂时封住小伤口,却无法从根本上让我们的精神强健起来,来。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的问题反映着你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所以,自己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这个世界上能帮助到自己的也只有你自己!
哎呀!自己都给绕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