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了老同学吃饭,中午一起去了新东路那里的莎莎餐厅。棒棒有事去天津了,嘱咐厨房要认真对待。很是感激棒棒对我的尊重,其实选择去莎莎餐厅,还是因为我喜欢那里的菜品,好吃不贵,请朋友也不会没面子。点了几个菜,都是平时经常吃的,也是餐厅卖的比较好的。看着菜单上好多菜都想吃,只可惜人少不能点多了,可就是这样,还是剩了不少,打包回家不做晚饭了。
凉皮。没有像陕西那样洗出面筋做成凉皮,虽然面筋做的口感比较筋斗,但是营养上缺流失太多。这个凉皮有点韧有点糯,有面香,配菜中还有一点水果,香味丰富了,味道感觉不错。
蔬菜沙拉。
咸鸡。
葱烧海参
芥香大虾球
酸萝卜丝炒粉丝。我最喜欢的下饭菜。
主食要了改良版的煎饼。结果是分吃了一块,其他的打包了。
想让国外回来的同学尝尝三合一油泼面,结果只尝了尝西红柿卤,面条实在吃不动了。
人均消费200元,有海参有大虾,主食花样多,味道也不错。这样消费的餐厅还是比较适合朋友间吃个饭聊聊天的。有人说200元的人均还算比较贵了,这话要看怎么讲。谁也不是天天下馆子吃饭,如果自己不开火在外面吃,一个人也不会天天如此消费。再者了,请客吗还是需要一些态度的,随便喝碗豆汁儿吃个门钉肉饼什么的,不能说是请客,而且现在收入水平还算不错,偶尔几百元的消费还是能够负担。有着面子是需要用钱来支撑的,别总想着省钱赚面子的事,这事你要足够牛逼才行。没有太大牛逼的资本,该花些钱就花吧。
饭前同学把她刚刚出的一本书送给我,并在扉页上签名留言。里面有一篇文章记述了我们重新联系上的过程。失去音信二十多年,因为我的一个不太友好的朋友圈重新联系上了。我记得那个时刻,朋友说我离开了F1赛道旁的长桌宴,到赛道的另一头独自唏嘘去了。从那天起,我们又成了好朋友。
书名里有从容二字,朋友给我的印象也是从容。没看她着急过,什么事情都可以慢慢的娓娓道来,可是话语中的逻辑确是环环相扣,有时会感觉压力山大,抬头看,她依然是一张笑脸,不疾不徐的说着。这本书我刚刚拿到还没来得及细看,不过三十年前我就喜欢她的从容,现在从容有了睿智的支撑,应该是更耐读了。
除了这本书,最近还收到几位朋友的赠书。在华尔道夫晚宴上,广州陈大咖把她增补再版的《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签字送给了我。这本书她应该送的,因为新版的序言是我写的。当初在福州与大咖相识,一晃快五年了。交往中成了好友,看着大咖一天天成长为真的大咖。我喜欢这本书里大咖对食物的态度,她的认真完全是广州人那种务实的态度,有温情更有犀利。有态度有温度的文字最是会有读者的,何况大咖是个美女,也是我的好朋友。
还有一本是魏瀚送我的,他写了一本食谱,教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可口美味。我和魏瀚相识于澳大利亚之旅,也就是我和李蔚(《墨尔本的从容》一书的作者)恢复联系的那次旅行。我在那次旅行中过了生日,很感激魏瀚和旅伴们在异国他乡为我唱起生日歌。魏瀚是《顶级厨师》第一季的冠军,在法国蓝带学习过,会英语和法语,人帅还聪明,这本书是他为厨经验的小结,也是他学习实践经历的提炼。现代白领每天行色匆匆,做饭的时间少的可怜,看过这本菜谱,估计能够利用现代烹饪工具做出味道可口的饭菜来,既能慰劳自己,也可在泡妞(男)上加多分数。
这一本是在大董黄油蟹品鉴会上,李舒送给我的,里面的插图是戴敦邦画的,就凭这两个名字的,这本书就值得收藏。大学时看过全本的《金瓶梅》,看的是热血沸腾夜难成寐,那时也不懂什么美食,“食,色”,直奔的就是色了。估计年轻的时候看《金瓶梅》,大致和我差不多。年纪大了,倒是可以看看了,没那么激动了,也就能看到一些社会风情画来。李舒从书中的食物入手,分析食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心理的社会因素等,也许在这本书里食物只是一个引子,李舒是要把读者带回到书中的年代,看看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
吃完晚饭,北京下起了雨。穿上一件运动防雨帽衫出门去西站。今晚要赶到石家庄去,明天后天都在那里录节目,回来就又要出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