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题外话,写在正文之前
妻子网购了一本书,我拆开一看是《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大致翻阅了一下目录,很适合当下我的胃口,于是就花大概两周的时间读完了。
因为我家宝宝刚两个月大,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想法,就是对早教方面的书籍来个主题阅读,读它个十几本看看,系统学习一下。而为了能够读的好、学的好、理解够深入、落地够扎实,我决定对这期间读的每一本觉得不错的早教书籍都记录一下读书笔记。而以下就是第一篇。
二. 父母语言的力量:大脑和智力具有可塑性
在书中提到,研究团队经过长年的社会跟踪调查发现,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换句话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直接影响学业的好坏,然而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影响孩子最关键的因素。也就说早期语言环境中父母语言的好坏,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并直接决定着孩子今后在学业中的表现。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了解到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在早期的语言环境中父母对孩子说了多少话(词汇量和词汇种类)、父母如何对孩子说话(说话方式)、语言环境(温和平静的家庭环境:如全家人是否有一起聊天的习惯)是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
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的增长也会越快,但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却不一定都是好的影响,比如强制或禁止性的词汇,“不行”、“停下来”、“放下”、“住手”等,就可能会扼杀孩子语言学习的能力。相反温和性的说活方式,则更容易对孩子的大脑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如“我的心肝宝贝”、“妈妈好爱你啊”、“呀呀”、“呜呜”以及“好美味的馅饼啊”。
然而,并不是说禁止性的词汇就是一无是处了,而是要分场合,比如孩子不经意间跑到了马路中央,此时生命健康已经受到了威胁,在紧急关头,肯定是需要强制性的词汇,才能更管用的。
总的来说,就是在词汇数量多、语言更丰富、更多元的语言环境中,更能正向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但在这之外还存在一个特别重要的点,那就是“肯定性的反馈”,如“做得好”、“你真棒”等。也就是说,只有在语言的数量和质量相互作用下,才能积极正向的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
心理学帕赛克教授对于早期语言学习沟通的基础总结了三个重要特征:
- 用符号参与描述共同的注意内容:母亲和孩子在分享某一事物时使用有意义的词汇和手势;
- 沟通的流畅性与关联性:互动、反馈;
- 日常惯例与固定活动:例如玩“我先你后”的游戏或进行吃饭、就寝等日常活动。
三. 神经可塑性:早起语言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书中讲到一个静面实验(面无表情实验),一个和宝宝正在嬉笑的母亲,在一个转身之后变成了面无表情,而宝宝从原来的阳光灿烂,立马变成了一脸茫然,紧接着他手舞足蹈,试图引起妈妈的回应,当宝宝意识到徒劳时,便开始嚎啕大哭。
这个实验的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告诉我们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宝宝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着上千亿条的神经元潜能,但如果这些孤立的神经元缺少类神经元连接,那这上千亿条神经元将毫无意义,因为此时它们就是没有连线的固定电话。
这本书在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和智力是具有可塑性的,而背后就是在说大脑神经具有可塑性。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每一秒的积极的互动,都是在帮助孩子的大脑进行成百上千的神经元进行连接,而这正影响着孩子以后的记忆力、情感、动手能力、数字能力、空间能力,同时更包括语言能力。
注意了,我上面特别提到是呱呱坠地到三岁时,也就是说这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换句话说,大脑的发育是讲究时机的,而时机决定一切。如一个小孩子在3岁之前一直失聪,即使以后他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可以听到声音了,那她在以后语言修习的过程也可能会遇到远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难,因为他已经错过了语言能力修习的最佳时期。同样,年纪越大的人越难学习新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作为父母要抓住这段关键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