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我经常说。因为反思的确太重要了。
但武志红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的解释太有意思了。让我对“反思”有了另外一个角度认识。
01
武老师认为——人生是有脚本的,一切都是自传。
“人生脚本”是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就提出的概念。
伯恩认为,每个人都在童年时代形成了一个“人生脚本”,像是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一样,会有开始、展开、高潮、结束和尾声。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很深地去认识自己的话,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脚本是什么,只有当它真实发生了、展开了以后,我们才会知道。
这个人生脚本是我们的潜意识去驱动的。而且是不断轮回的。心理学术语叫“强迫性重复”(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佛教意义上的轮回通常在讲前世今生,但其实我们这一生,就是不断地在“轮回”。并且,这个“轮回”,其实是我们自己追求的结果。
“强迫性重复”的不仅是创伤和痛苦,任何一种重要情感也都会被重复。这就可以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敌意,你就重复敌意;
……
这就是命运!
人或者说生命,是很容易固守已有的经验的。
神经科学把这个现象叫做“印刻效应”,神经回路每按照同一种方式使用一次,刻痕就会变得更深。
我们太容易活在自己追求的强迫性重复里。
武老师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女士在两岁半的时候给自己构建的人生脚本,当时发生的状况经历的体验在成年之后又再一次重复,这时由于那位女士借助了成年后的资源和觉知能力,化开了两岁半时的心结。再不至于让一些不好的脚本继续重复轮回(具体案例略过)。
这就是强迫性重复,也就是轮回的价值。
但是,必须配上相应的觉知,它才有这份价值。否则,就成了单纯的轮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要去反思去觉察,破掉早期脚本里的痛苦和悲伤。让好的脚本继续轮回。
我们以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的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做的选择。
既然都是自己的选择,那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就像是活生生地在给自己写自传。
02
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些方法提前认识它,从而改变这份自传呢?
方法一:写自己的墓志铭
设想一下你的墓志铭。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那么,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出现什么字呢?
这个方法太绝了,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高空系统”
已经践行易效能时间管理1年多了,但我的高空系统一直不算太清晰,只设置到2万米的高空。3-5万米高空其实一直都是空的。
这个方法一下让我拨开了高空的迷雾,清晰可见。
方法二:观察我们的人生脚本
记忆中最深刻的事,其实就是我们的生命隐喻,如果看不破这个隐喻,我们的生命就会一直打转。在这个方法中,关键的不是事情,而是在这个事里,我们的情绪情感,还有我们因为整件事发出的心念。这个心念,就是一个强大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把我们的生命朝这个方向去推动,于是就演化成了我们的人生。
武老师介绍的第二个方法就是
完整地观察一个对我们来说重要的生命事件,观察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留意这中间所有的重要时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
03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反思,去觉察。
因为我们“自恋”的能力太强大,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往无前的,但其实我们是按照一个早期设定的人生脚本去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强迫性重复”,在原地打转。
我们需要通过反思去打破这种轮回,让僵化的生命逻辑乃至身体,重新归于自由的流动。打造出我们新的人生“自传”。
武老师对“反思”的解读让我对反思的方法,反思的意义,对认识自我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太爱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