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礼是外在的约束,仁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论语》中“仁”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见孔子对于弟子仁德品质的塑造是多么重视。
孔子与弟子多次谈到仁。在与颜回谈话的时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与子张谈话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具体解释为“恭宽信敏惠”,也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与樊迟谈话时说,仁就是“爱人”。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具备了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就接近仁了,等等。孔子没有给出仁的具体含义,综合孔子的论述,我认为,仁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关心别人。“仁者爱人”,仁慈之心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本人就具有丰富的仁慈情怀。
孔子反对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因为战争就会使生灵涂炭。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灵公给了孔子很高的待遇,但是当卫灵公询问孔子如何排兵布阵时,孔子推辞说,“如果您问祭祀的事情,我是知道的,至于排兵布阵的事情我没有学过。”而实际上,孔子的学生冉有就擅长军事指挥,孔子也曾在齐鲁两国的夹谷之会中显示了高超的军事和外交能力。在齐国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和哥哥公子纠的王位之争中,管仲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又转投齐桓公小白,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富强,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认为管仲气量狭小,不知节俭,违背礼制,并且一臣事二主,然而由于管仲在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过程中,未使用武力,避免了诸侯之间的军事冲突,百姓免于颠沛流离流血牺牲,维护了华夏文明。面对子路和子贡对管仲的质疑,孔子对其加以肯定,认为管仲有仁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宽刑罚重教化,对百姓尽量少用刑罚。季康子问孔子,如果把坏人都杀掉,国家不是就容易治理了吗?孔子说,治理国家怎么能用杀戮手段呢?你只要多行善事,百姓就会行善事。在上位的人的道德就像风,百姓的道德就像草,草随风倒,上行下效。
孔子对下层百姓和残疾人给与特别的关注。有一天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了,孔子上朝归来得知后,首先问有人受伤吗,而没有问马匹如何。在那个时代,马匹是贵重的,人们财富的多少可以用拥有多少马匹来衡量,而下层人的生命一般得不到特别的关注,然而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更关注下层人的生命。有一天孔子和一个盲人乐师一起参加一个活动,看到盲人乐师过来了,孔子立即迎上去为他引路,并且告诉他,那里是台阶,那里是座位,都入席后,孔子又告诉他,在座的都有谁,分别坐在什么地方。过后他告诉弟子,这样做才是对待一个盲人应有的态度。
孔子对于家中有丧事的人给与关心和同情。孔子在遇到身穿丧服的人时,即使是平时很熟悉的人他也立即变得严肃庄重起来。坐车在路上遇到身穿丧服的人时,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感同身受。如果参加了吊唁活动,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与丧主一起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朋友去世了,没人办理丧事,孔子就说,我来办理殡葬的事情吧。
孔子对动物也怀有仁慈之心。他在捕鱼时,只用鱼钩钓鱼,不用大网网鱼。射猎时,只射天上的飞鸟,不射巢中的宿鸟。有一天孔子家里的狗死了,孔子让子贡去把狗埋了,并且告诉他,马死了要用旧的窗帘或帷幕来包裹,狗死了要用旧的车盖来包裹,我们家里没有旧的车盖,你就用席子把狗埋葬了吧。他还特别嘱咐子贡,一定要包裹好,“无使其首陷于土也”,不要把土直接盖到狗的头上。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能够实行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们实行仁,仁就在我们身边。能够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实行仁的方法。孔子众多弟子,在实行仁德方面,孔子只肯定了颜回,认为颜回这个人,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子路、冉求、公西赤虽然都有从政的才能,然而还没有做到仁。令尹子文做楚国宰相多次被罢免,没有怨恨,孔子认为是“忠”,陈文子抛弃四十匹马的财产,不与逆臣共事,远走他国,孔子认为是“清高”,然而弟子问两人是否做到仁时,孔子回答“未知,焉得仁?”。
仁距离每个人很近,每个人都能实行仁,然而终生不违背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为仁人,却很难做到。我们还是常怀仁慈之心,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张洪山
二〇二三年四月
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