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根据《比知识还多:CoRT思维技能训练》这本书的前言来写的。
在前言里,最核心的其实只有一句话:
思维是一项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而逐渐被掌握的技能。
这也是作者本人希望通过这本书,最终与读者达成的共识。
当然,想要达成共识是有一定困难的,难在哪里呢?
1.思维与“自我”
一般的,当我们平时提到“思维”这个主题的时候,常常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是厌恶的感觉。
要么是让人觉得你是在贬低他们的思维能力,要么就是吹嘘自己的思维能力有多么的强。总之就是一种“欠揍”的味道。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呢?
作者的解释是,在我们的传统方式里充斥着对思维的各种误解和偏见,比如“逻辑”,
作者并不是攻击“逻辑”这种主流思维本身,而是那种过分依赖逻辑的态度,同时强调了“感知阶段”的重要性。
正是这种诸如此类的观念让我们在谈起“思维”的话题是十分尴尬。
2.思维与日常生活
“思维”这个词已经和五官的感受、吃饭、睡觉、呼吸一样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正是因为太熟悉,所以我们常常会忽略它。没有人认为思维是需要学习的,也没有人认为思维是可以学习的。
以上两点就是思维教学的困难之处。
作者在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创造力,而创造力来源于个人的“感知”。“感知”在思维领域中表示的是人脑观察事物的方式。就是每个人观察事物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创造力上的差异。
这本书通过建立一种思维框架,以应付大脑中思维的混乱。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同一时刻与很多不同的问题就差在一起,很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思维框架使得无论是主动思维,还是被动思维都变得有条不紊。
P.S.
主动思维:当你需要主动去获得某些想法的时候
被动思维:当你面临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问题的时候
这本书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思维中的一些原则,阐明思维作为一种技能进行教学的必要性。目的讲求的是实用。
第二部分讲的就是具体的60个思维训练工具,作者积累的教学经验足以让初学者得到有效的帮助。
这一系列的文章我打算从第二部分开始写起,每个训练工具写一篇,通过自己的实际运用来感受这些思维技巧的好处。
我还是蛮期待这个过程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