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少则得,多则惑”的辩证哲理与故事
何为“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二十二章。从“道”阴阳变化的观点:得就是失,失就是得!从“大众观点:此得必会彼失,彼得必有此失!老子这句经典,符合告诫现代人!今人追求事物喜欢贪多,住房要多、存款要多、经营渠道也要多,当今社会对人诱惑的事物更多!要知~家有房千间,睡不过八尺;储黄金万两,食不过三餐;多种渠道经营,不如专一得时,过份贪多容易使人陷入迷惑。
这个“少”是指可选择的事物少了、或者单一摆在面前,人就会用心对待而获得。当选择的事物“多”了、就会使人心混乱而生迷惑!“最能反映出“少得,多惑”的辩证事物,无非是A股多数股民的心态,喜欢贪多、频繁变换个股、频繁操作,造成顾此失彼而陷入迷惑!倒不如戒贪,抓住一二只,关注熟知其股性而跟踪,如此反有“少则得”的效果。贪“多”容易导致对“走势”辨别不清,而被迷惑致失”!
比喻:“少则得,多则惑”的故事,在清未期间,有位山西富商,生意大、财产多,可是这人一到晚上必须自己核帐。虽然请有帐房先生,但他不放心,每到晚上总要亲自复计至夜深,年纪大了劳累亦烦恼。紧挨着他家围墙外,住着一户穷人家,夫妻起早谋黑做豆腐谋生,每天凌晨就开始劳作,磨豆做豆腐,夫妻虽然劳苦却是有说有笑,有时还唱着小曲,看起来生活也挺快乐的。而这位富商每到此时刻还在算帐,常常累得头晕眼花。
有一夜富商的老婆说:老爷、我们夜夜至此未眠,太没意思了!还不如隔壁卖豆腐夫妇好,他们虽穷却活得快乐。富商听后便说:我明天就叫他俩笑不出来;唱不出声。于是他狠下心来,拿了一锭十两重的金元宝,丢过墙去。那两夫妻正在磨豆说笑,突然听到门前“扑通”一声,掌灯一看,地上有个金元宝,便悄悄地捡起来,紧张得不敢言笑,心情为之大变。心想、天上掉下金元宝,定是老天赐给我们的,不能泄露让人家知道!于是藏放在枕头下、米缸里都不放心,直到天亮豆腐忘做,元宝也没找到好藏处。
第二天夫妻商议,不用再卖豆腐了,打算移居买房宅,过幸福的小日子。可是又怕一下子发财,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偷来的!如此商讨三天三夜,这也不好,那也不是,还是想不到周全的好方法,弄得夫妻睡吃不安稳!富商再也听不到这夫妻俩的欢声笑语了!到第三天,富商告诉老婆说:你看、他们不笑,不唱了吧!
故事体现穷人没得过大财,也没经历过拥有财富的日子,生活倒是清贫而快乐。突然得了大财,却失去以往的日子。富商为了守住财富,兢兢业业,却过着枯燥的日子。这就是“道”~“得”与“失”的哲学辩证。
当人处在贫穷时,会珍惜自己的拥有,而拥有越多,心欲越容易膨胀,导致造成了“迷惑”而过失!唯有懂得“少则得,多则惑 ”的道理,选择从专,学会放弃,才能让人生快乐,也能使人事走得更远。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自己,已接近五十岁的我,对物质追求的多还是精神需求的多呢?我是否对金钱有贪欲?是否贪图荣华富贵?我的快乐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我的烦恼我的躯体之痛来自于哪里?如果我对物质有了需求,是否会要更高的要求?同样在学习的道路上,我是否做到精简有效,专心致志呢?今晚我又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究竟想要什么?我究竟要跟随师父学习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专一呢?最近几天我有些懈怠,复习资料有些走不下去了,时间观念有些拖拉,阅读也停止脚步了,前天练习瑜伽,竟弄得全身酸痛,不得思解,师父一直在催交钱的事,可我总是犹豫不决,怎么办?我既想跟师父学习到所有的精髓,可又怕自己不能灵活运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怎么办?今晚一定要做出了断!
2.22号晚间总结
1.看完了所有人的回答,大家都有一个观点,需要做减法,但大家要注意做减法的前提是你有实在的东西需要减,如果你的人生浑浑噩噩,都没有什么成绩, 如何减法。
2.《道德经》里说,“少则得,多则惑”。最终胜利的人往往是规则特别简单的人。讲一个动物界的故事:斑马就是具有这样生存智慧的生物。它体型那么小,牙齿又不锋利,又没有角,跑得也不算快,之所以能够活下来,用的就是“少则得,多则惑”。狮子要追一头斑马太容易了,但是斑马有一个本能,就是当狮子来追它的时候,它只朝一个地方跑,就是斑马群的方向。一旦它跑到群里,就融入到了黑白相间的图案里,相当于消失了,狮子完全看不出来刚才追的斑马是哪一个。所有凶猛的猎食动物都只能针对个体捕杀。
3.规则简单的人最容易成功,如阿甘(一直跑),曾国藩(每日反思)。我们从传统的那种儒家的态度,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老觉得自己很重要的那种思维,转变成总要把自己放在不重要的位置。而且你的欲望、你的注意力覆盖的范围越小,你获胜的机会就越大。
4.如今年师父就专注做好师徒班和享阅会,在这过程中,可能需要推掉一些项目,表面上是少了,但最后我知道我一定会收获更多。同理徒儿们既然决定坚持学习下去,那就如阿甘一样,365天学习和阅读,不要想太多,学完万一没有用怎么办?期待的越少,反而收获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