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瓦拉的《转行》一书是通过成甲的推荐而购买的,由于自己对目前的工作不是十分满意,所以也一直在思考和尝试是否存在转行的可能。书里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如何按部就班地转行,而是通过十个案例分析了别人是如何转行的。虽然最后书中总结了9个转行时最好考虑的原则,但自己只对其中4个有比较深的认同。
1.先行动,再思考。对于大多数以目标导向型为办事准则的人来说,做事似乎应该遵守“想清楚了再行动”的金科玉律。但是想清楚的前提是有一个标准答案,作者称之为“真实的自我”,而实际情况确是我们存在多个“可能的自我”,而不是单一的“真实的自我”。那该如何探索“可能的自我”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行动,切身的去做某个工作,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就像我自己前段时间想着要不要转行到计算机行业,但是两件事让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计算机:一是阅读了吴军的《数学之美》,里面已经是用极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但是自己还是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而且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去补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知识;而是在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中看到了全栈工程师的培训课程,但是在看到培训价格19900时,自己犹豫了。虽然已经建立了“付费学习”的理念,但是上万元的培训费还是动摇了我的参加信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其实对编程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所以经过上述两件事后,自己渐渐地把码农的职业可能从选项中排除了。
2.别期望一步到位。很多人认为转行是一步到位的,但作者认为对于大多数人的转行探索期统计发现,这个过渡期平均要3-5年。其实这和第一条是相通的,因为你的行动就是试错性质的,这个过程的反馈、调整比如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就像李笑来说的“对于自我成长,请保持耐心”。
3.实验新角色。让我们在还未找到新的职业方向前就裸辞对很多人来说是十分冒险的一件事,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利用业余时间以副业、兴趣爱好、零散项目等形式来尝试新角色。然后自己对比思考:某某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环境和我想象中的是一样的吗?自己真的对某工作充满热情吗?
4.找到想成为的榜样。如果你想转行到一个新行业,你肯定能在这个新行业中找到一个你想成为的人。而且很有可能是因为你看到了一个你想成为的人,所以想转行到他所在的行业中去。为了得到更好的指导,你最好还要和你的榜样建立联系。而由于其是在与你不同的行业中,所以你的关系圈——同事、同学、朋友等都很可能没法为你引荐。这时你要做的就是不断拓展自己的“弱关系”连接,所谓“弱关系”,意思是你和某人的共同朋友较少。只有通过这些“弱关系”,你才能认识更多行业外的人、了解更多行业外的信息。除了感情,能否为我们带来新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的择友标准。
整本书看下来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一个原因是很多案例作者似乎没有把其中的关键点提取出来,另一个原因是中文版的翻译感觉不够有逻辑。当然其中“行动中思考”的观点还是给自己留下较深的印象,最近感觉罗胖、李笑来等一票人都在强调这个学习方式。比如罗胖说过一个例子:说一个中年人想学编程,他就买了一堆书,从入门到精通。但是看完以后,发现自己还是不能编出一个程序出来。罗胖说现在的学习不能采取学生时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创造机会向牛人学。你可以通过参加课程等方式与牛人建立连接,再有了基本概念后,马上就去尝试。这个尝试很可能是漏洞百出的,但是没关系,通过做的这个过程,你会对课程的核心和难点有更清楚的认识,然后带着问题再向牛人请教,你就会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接下来自己该采取的行动:多尝试各种可能性,多认识和自己背景不同的人。熟悉的环境会让你感到舒服,但是不利于你进步。看到一个与我们已有认知不同的反例比看到一个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重要的多,毕竟即使你连续看到了一千只白天鹅,你也不能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只要一只黑天鹅就能动摇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