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人生规划。这个问题说起来很虚,但很真实。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情况,反正我自己跟人聊天的感受是,很少有人对自己的现状满意。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诗和远方”,但因为要买房子、要还房贷、要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就暂且做着眼下赚钱,但自己却不喜欢的工作。
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对这样的工作者有一个比喻,叫“空雨衣”。他说他去参观一家大型跨国公司,走过一排排的桌子和一间间办公室。这位管理大师有一种感觉,为这家大公司工作的人,都身处一种危险,也就是为了扮演好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牺牲掉自己的个性。这让他想起自己在公园里看过的一座雕塑,雕塑是一件空雨衣,没有灵魂,只是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做过另一个更有侵略性的比喻。他称之为传教士和雇佣兵。雇佣兵只是为了钱而工作,至于具体做什么工作无所谓,赚了钱要回家去养活老婆孩子。传教士,顾名思义,要为了一个崇高的愿景工作。
别看今天亚马逊威风凛凛,进入一个行业就让行业中原来的玩家瑟瑟发抖。在亚马逊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家公司在互联网圈的表现都算不上抢眼。2005年亚马逊十周年,《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敦请贝索斯从外面请一个CEO来代替自己。一个离职的员工在社交网络上说,如果想让她描述在亚马逊时不感到恶心,对她来说是个挑战。
但就是这一家公司,成为了现在大名鼎鼎的亚马逊。它的CEO贝索斯也没有辞职,而是挺过了这一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贝佐斯认为自己是传教士,传教士的目标是让世界更美好,雇佣兵则唯利是图。
贝索斯说:“我每天都是做传教士而不是雇佣兵。”当然,今天的世界首富贝索斯也验证了他这句话的后半部分,“矛盾的是,传教士最终赚了更多的钱。”
贝索斯这个传教士和雇佣兵的比喻,灵感来自于凯鹏华盈合伙人科米萨(兰迪·科米萨Randy Komisar)。凯鹏华盈是硅谷老牌风险投资机构,就曾经投资了亚马逊。科米萨在2000年时候出了一本书叫《僧侣与谜语》,贝索斯就是受了这本书的启发。因为最近在看亚马逊的资料,我按图索骥,把科米萨的这本书找出来读了一遍。下面我简单跟你介绍下科米萨在书里到底讲了什么。
科米萨在写这本书的时期,正是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期。因为亚马逊和eBay的成功,全美国的聪明人和投机分子,都在寻找下一个爆发级的机会,能够快速上市,快速成为亿万富翁。当时风险投资界都在看一个热门赛道:宠物用品电商。不少创业者提出来,要通过互联网销售宠物用品。但是科米萨却很怀疑,这些创业的年轻人应该是不养宠物的,如果有人说自己对猫毛或者狗毛过敏,他也不会觉得惊讶。那为什么要干这一行呢?答案是:为了赚钱啊。
这就是雇佣兵的逻辑:赌上一把,花几年时间做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然后,如果运气好,就可以赚到足够多的钱,转身再去做其他想做的事。
作为硅谷老兵,科米萨对这种态度持怀疑态度。他甚至说,这种态度只能导致人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想要去赌一把,赚一笔大钱。他有一段话很精彩,我分享给你:“这种游戏太容易上瘾,太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太容易使人被那种赌博经济吞噬……有才干的年轻人放弃或是推迟他们的理想,希望轻松挣大钱,这种愿望往往不能实现。”
简单来说,年轻人往往都有一种纠结,那就是要坚持理想,做那些想做的事,还是为了赚钱,做那些枯燥的事?但是这背后有一个事实更扎心,你愿意去做那些不想做的事,并不能保证你赚到钱。
科米萨在他的书里面虚构了一个创业者莱利。莱利打算创办一个公司,公司的业务是在互联网上卖棺材等葬礼用品。莱利的雄心是,想要成为殡葬用品行业的亚马逊。
他找到科米萨,希望科米萨能够帮助他融资。他的目标是,在三年之内把这家公司卖出去,自己实现财富自由,去做下一步想做的事。
莱利就陷入了“雇佣兵”的逻辑,也就是说他希望能够通过创业的游戏,快速去赚一笔钱。
那按照硅谷的游戏规则,科米萨仔细向莱利解释了风险投资人关心的三个基本问题:市场是否广阔?你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在这个市场中赢得可观的市场份额,并且还能保持这个市场份额?以及,团队是否有能力做这件事?
按照风险投资人的这套逻辑,莱利给出的想要通过互联网卖殡葬用品,或者刻薄点说,想在网上卖便宜棺材的主意,看上去更容易挣钱,但是却没什说服力。市场的想象力有限、不能提供更加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比其他人就更厉害。
科米萨自己也拒绝了帮助莱利。他给出的解释是,他不能只为了一个创业者只是想着挣钱就付出自己的精力。在他看来,公司这种组织不仅仅只是赚钱工具,“从根本上说,公司不是一个金融机构,而是一个创新机构。像绘画和雕刻一样,公司是个人表达和新工艺的聚集地,本质上更像画布而不是电子表格。”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这样,但这是他作为风险投资人想要去发现的公司。
当然,创业者需要面临的挑战还不仅仅如此。因为公司是不断变化的,市场不断变化、产品不断更新、竞争对手不断出现。如果打算创办一家公司,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用科米萨自己的话说:“如果你足够优秀,可以减少15%到20%的风险。如果你每天工作24小时,可以减少另外15%到20%的风险。剩下的60%到70%的风险完全不受你的控制。”
那在这个风险高度不确定的前提下,科米萨提醒大家,应该重新来审视下,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甚至要去创办一家公司。
除了企业风险,还要考虑个人风险。个人风险包括什么呢?包括跟你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的风险;为跟你价值观不一致的公司工作的风险;对重要事情妥协的风险;做你不关心的事的风险;做不能表现你的才华和性格的事情的风险……总之,“最大的风险是耗尽一生却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自己一直确信现在正在赢得自由,可以以后再做。”
然后他就发现,绝大多数人的逻辑是一种“推迟的人生规划”的逻辑。根据这种规划,一个人把人生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阶段,做你不得不做的事情;第二阶段,做你想做的事。也就是把你真正想要做的事,往后推迟了一段时间。
这个逻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它要求你下注赌博,去博一把,像雇佣兵那样去冒险,然后赚到钱;第二层含义是,这个结构意味着,你必须做的事和你想做的事是截然不同的。
科米萨就在这里提出了质疑,作为成年人,大家当然都知道,牺牲和妥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竭尽心力投入某项艰苦工作的前提,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意义重大,而是为了要熬到下一阶段呢?”
推迟的人生计划逻辑还会带来一个糟糕的后果,那就是,这个计划会把真实的人跟具体的行为分开,似乎一个人为了第一阶段必须做的事情,可以去做所有的不良行为,毕竟,你是一个雇佣兵嘛,雇佣兵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不是真实的你。所以,就会有很多人以自己的职业或者工作为借口,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比如,真实生活里的我是一个诚实的人,但你懂得,用户数据都有水分,我也没办法,这是行业潜规则。
但是如果你用传教士的逻辑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这些问题全部都迎刃而解。
传教士逻辑不接受人生规划的两段论。它要求你一开始就要做自己充满激情的事。科米萨把人工作的驱动力分成两种,一种是动力,另一种是激情。想到公司上市后你就财富自由了,这是一种动力。而激情呢,激情让你觉得你做的所有事都有意义,是难以抗拒的。激情也能支撑一个人在没有得到物质回报的情况下努力工作。
这也是贝索斯强调的逻辑。贝索斯创业之前,在华尔街的投资公司工作,拥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他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去做高风险的创业时说,他不希望自己80岁的时候,带着后悔的心情回忆,自己当年本来应该互联网创业但是却没做。是很难,风险很高,而且过的是苦日子,但是他感受到了召唤,必须要去做。他是一个传教士,不是雇佣兵。
现在再回到那个殡葬业创业公司。科米萨鼓励他们重新回到自己想要做这件事的初心。莱利其实是因为自己父亲去世,才萌生了要做一个给去世者相关的事情。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建立一个网络社区,这个网络可以让四散的亲友访问,让重病患者可以得到安慰,也让死者家属可以彼此交流减轻悲伤。这个想法,虽然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赚钱,但具备了后来的社交网络的雏形,也让一些投资人开始有兴趣。
简单总结一下,第一,贝索斯把工作者分成两种人传教士和雇佣兵,他认为自己是传教士。这个分类方法其实来自投资人科米萨的一本书。
第二,科米萨在书里面把雇佣兵逻辑的出现,归结为推迟的人生规划逻辑,也就是把人生分成两段,第一段要做不得不做的事,赚到足够的钱,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做自己喜欢的事。
第三,他的观点是,这种人生规划逻辑是一种拿个人时间和生命去做的赌博,风险很高,得不偿失。如果是这样,不如直接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要去做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