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聪颖机智 忠实高尚的绝美人格。 (区芮铭)
苏轼的爱情如他的仕途一样行得极为坎坷。一生有过两次正娶,夫妻感情非常深厚,但遗憾的是都未能相偕至老。在苏轼的生命中有几位红颜与他生死相交:久恋未忘的堂妹二娘;灵犀相通的原配王弗;贤淑端庄的续弦闰之;暮雨倍思的爱妾朝云。然而在这几个人中,只有朝云才是苏轼灵魂的真正伴侣。
朝云本为杭州有名的歌妓,由于家境清贫,早早就沦落在风尘之中。当年苏东坡的妻子在杭州买朝云时,她才十二岁。朝云初到苏家,并不通文墨,只是往日在青楼所习,弹琵琶最得人心,在有客来访时,东坡总让朝云为客献上一曲。"尽是向来行的事,每见琵琶忆朝云"便是来自黄庭坚的称赞。
朝云是来到苏家才开始学读与写,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对赵云有好感,赵云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终随侍左右的便是赵云。在东坡被贬常州时,俸禄无几,我有自己开垦种田,夫人王闰之和苏东坡为此吵了一架,不论大子迈儿怎么劝,东坡无动于衷,反倒心里更加烦闷。朝云见状,有了主意,便让迨儿和过儿两个小家伙也来当助攻。次日,东坡如往日一样,在田里劳动完,把斗笠一放,走进屋来准备吃饭。只见苏迈三兄弟默默地坐在桌边,桌上摆着饭碗,却空空如也。苏轼不解地问:“你们都怎么了?为何碗里没有饭食,在此闲坐着呢?”众人不作声。苏轼以为是兄弟间闹别扭了,便问苏迈:“是谁顽皮使气呢?”苏迈仍不作声,给苏过使了个眼色。最小的苏过果然机灵,双臂抱在胸前,振振有词地说:“父亲,从今日起,我等罢饭绝食。”苏轼瞧他那认真劲儿,哑然失笑,忙问为何。苏过认真地说:“父亲和母亲什么时候和好,我等就什么时候吃饭。”东坡一听,心波涌动,十分动情地道出了自己为国之西北边境在打仗,而自己却在这儿孤守江边,心中烦闷,遇见不平之事,如鲠在喉,必欲吐之,在全家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时,没能顾及大家的感受。此刻,朝云引王闰之于屏风后,闰之早已泪流满面,他们彼此都打开心扉,一场矛盾也就这样化解了。
相传东坡肉最初出自赵云之手,就在苏家夫妇和好不久,王闰之如厨做饭,东坡喜,作一开胃诗,"青青田上稻花香,碧水清浅摇绿秧……"这时,闰之正愁猪肉如何做才好吃,朝云听罢,说,"‘稻花香’、‘碧水清浅’嘿,先生是想让咱们少放些水,再盖上青稻秧哪!"闰之锁眉思索,又听见苏轼吟道:“但得农家日缓缓,不劳劝耕赵家庄。”朝云又道:"哦,先生说日缓缓……用文火呀,缓缓地蒸。”王闰之将信将疑,忙将肉洗净放到锅中蒸起来。过了半个时辰,香气渐渐飘满了屋子。王闰之盛了一大碗炖猪肉,端到饭桌上来。苏迨、苏过闻见香味,早已垂涎三尺,急着要举筷子。王闰之皱眉道:“请你父亲先尝。”苏轼笑道:“今后妻所云吾唯命是从。”举筷尝了一小块儿,赞不绝口:“嗯,这肉很香啊,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猪肉。黄州此地,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你们是怎么做的?”王闰之笑着说:“是按夫君说的办法做的呀!”苏轼茫然不解。朝云笑着解释道:“先生不是说什么……田上稻花香……水浅……绿秧……日缓缓,什么的嘛,我就让夫人少放了些水,用文火蒸了。” 苏轼恍然大悟:“原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无心之中做成这么一道美味佳肴来。”朝云一边盛饭,一边笑说:“原来夫人是以先生的诗文将错就错,天缘凑巧而成。真有意思!不过,这道菜是算夫人做的,还是先生做的呢?”苏轼与王闰之相视一笑。苏迈打趣道:“我看该算父亲做的。想不到父亲还是个文人厨子哪!”大家都笑起来,两个小家伙早按捺不住,举起筷子吃起来。由此足见朝云之精明心细,善解人意。常能保持头脑清醒,在小事上甚是仔细,在窘迫中有常人所不能及的镇定沉稳。
她又是那样的忠诚,勇于在东坡曲折艰险的贬谪之路上相守到底。绍圣元年,苏轼接到朝廷新命朝奉郎属于正七品官级,按照宋制,谪官接到诰命后,必须立即离任,不得逗留。苏轼一家,沿着太行山脚出发。此时正是梅雨季节,各人心情都是非常沉重。一番长途跋涉,到了安徽当涂县时,朝廷又下了文书,改判苏轼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并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一直保持着简朴的家风,平常家里侍妾也不过几人。与其他的官员相比,显得非常寒碜。此次贬往惠州,因为是蛮荒瘴毒之地,苏轼选择了开阁放伎。唯有朝云,坚决不肯在苏家患难之际离去,而随侍苏轼南行。
此外,朝云还帮助苏东坡救助密州饥年的民之弃子,还给东坡防治杭州瘟疫建言献策,事实上,在此事是朝云点拨了东坡。
想到"不合时宜,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我默叹,若是没有王朝云,这个总爱吐槽的大文豪,失去的将不仅是顺利的仕途,还有他最为耀眼之苦中作乐的豁达。
朝云,绝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