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大成功的人,都是整个家族不断累积的结果
比如现在的香港顶级豪门霍家。
而放眼明朝,世人只知王阳明
却不知没有这两个男人
是无法成一代圣人王阳明的
那两个人就是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和父亲王华。
祖父王伦,号竹轩翁
早年王伦的父亲就去世了,唯一给他留下的是几箱书
他对着父亲留下的几箱书含泪说:
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这是我们先辈致力钻研,再传给我的东西
如果我不继续细心耕耘,先辈所学就会没落
从此,王伦刻苦读书,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学者。
从某个方向来讲,王伦奠定了王阳明后期渊博学识的基础
家庭传承这种东西,都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在这种家学的浸润下,王阳明从小就能作诗,并打下了夯实的国学基础。
成年后,在贵州龙场那样极端环境里,在没办法带书的情况下,王阳明竟然可以在阴暗潮湿的洞穴里靠记忆诵读经典,与从小的教学脱不了关系。
如果说祖父王伦给王阳明打下了文化基础
那他的父亲王华则在品性上,深深的影响着王阳明,成就了王阳明的果敢坚毅!
王阳明父亲,王华,号龙山先生
在王华之前,王家好几代人都是平民,并没有做官。
王华36岁那年,考取了状元,从此走上仕途。
也是那时起王阳明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开始接触官场的世界
可以说,王华打开了王明明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让他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而王华本人,也是极为优秀的存在,从小就展露了杰出的才华
王华十一岁时,入私塾读书。
一个月就能做诗,两个月就能写文章
几个月后,私塾老师就感叹: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
王华不仅才学过人,同样智勇双全。
十四岁时,与几个朋友在一座寺庙读书
其中有一两个朋友特别顽皮,经常捉弄寺庙里的小和尚
这几个小和尚被惹急了,想了一个办法来惩治他们
每天到了晚上,小和尚就扮鬼吓唬在房中学习的王华和他的朋友们
几天下来,很多人都吓的半死,全部离开了寺院,只有王华一个人留了下来。
那天晚上,小和尚又来扮鬼吓王华
王华依然安心看书,不为所动。
第二天小和尚试探着问道:你昨晚没见到鬼吗?
王华继续说:见到了呀,但只见到几个和尚。
小和尚听到这里有点心虚,问道:应该是我们寺庙里去世的师兄在作祟吧?
王华笑着说:不是你去世的师兄,是你们几个人。
小和尚恼怒道:你又没有亲眼看到我们,只是在瞎猜!
王华反驳道:我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你们,但房中就我一人,如果昨晚不是你们做的,你怎么知道我晚上见鬼了。
小和尚听完惭愧的走了。
这个故事不难看出,王华的胆气与智慧。
清朝著名的杨一清对王华的评论是:
公少负奇气,壮强志存用世
职业恒在文字间,未能达之于政
王华有才华,有谋略,有胆气
但他的一生,最杰出的领域还是在文字上
并没有在政治上施加才干
而王阳明,继承了他的才能
并在他没有实现的军事政治领域
做出了优秀的成绩
换句话说,王阳明有后面的成就
他父亲的亲自教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王阳明的学识,胆气,谋略,无不承袭于他的先祖
一个家族的家学渊源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具大而深远的
所以,在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
是不是要先问问自己
我们做为父母,是否也具备龙凤的潜质
是否可以用自己优良的品性影响我们的后代
孟子说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父母要先了解自己,做好自己,做到自己
才能更好的为孩子奠定家学基础
成为让他们值得骄傲的成功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