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郭亚婵坚持分享第1163天:书摘
生活是一位智慧的导师,它乐于向我们展示更高层次的自我,还能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教养之道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得相信,自己身上更高层的智慧会在必要的条件下帮助自己。我们也要相信,生活是值得信赖的,它能引领我们同更深层次的自我获得联系。我们也得知道,生活的美好是固然的,它能反映我们内心的美好。凭借这样的态度,我们将认识到自己同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同自己所处的生活共同创造了属于我们的现实。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生活,而是在互动中接受生活的经历。
至于我们的孩子,他们的行为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对我们释放出的能量的回馈。这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的反应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我们很容易教他们对生活作出负面的评价,却很少教他们去体验现实的本来面目。事实上,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孩子就会学着如何对待他们的生活。当孩子总是看见我们对现实消极反应或焦虑不安,他们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被焦虑缠绕。当他们看见我们对事物妄加判断、乱贴标签,他们也会亦步亦趋。反之,如果孩子看见我们顺其自然、心态平和,他们在生活中也会从容自若,建立起对生活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上优雅平易地应对世事。这就等于教给孩子:从一切现实事物中汲取智慧,不必将生命中的某些事视为“好”或“坏”。
生活是要去体验的,而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更不容许我们三心二意。尽管我们有意改变未来,但若想觉醒地生活,就得随着生活的展开去体验当下,而不是总想着改变它。把握好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当下一次经历到来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提升它的质量。
当我们接纳生活并将它当作智慧导师的时候,我们就敢于把自己完全托付给它,而不作评判、裁决、分析。不要认为生活会构成威胁,这样我们就能把自己投入到生命的洪流之中。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接下来试着不要沉溺于经验,而是释放自己,投入下一次体验;如此我们将心灵的力量释放了出来,而不是将其浪费在消极的抵抗之中。这种心灵的力量就可以保留下来应用到情感关系的经营中去,尤其是在同孩子的关系中。当我们的孩子也学会去不着痕迹地体验自己的经历,他们就能顺其自然地生活。他们享受着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完全地活在当下,接受生活的馈赠。
于是,为了让我的女儿学会享受当下的体验,而不是对生活产生反感,我就得对她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我恼怒,我就说:“我现在要发怒了。”事实上,这就是我此刻的情绪状态,我是可以允许自己有情绪的,只要不迁怒他人即可。因此,我坦承自己的情绪,不与之抗拒,不被情绪牵着走。相反,我坦然接受自己所有的感觉和情绪。一旦这样做了,我发觉自己进入了一种全盘接纳与包容的状态。同样,塞车的时候,我就说:“我们遇到塞车了。”我避免把它们归类为“好事”或“坏事”,也避免把当前的经历与过去的经验纠缠在一起,更不会把当下带入未来。关键在于,不要让现实在我们的意愿面前遭到扭曲。
当我们的自我认识越深化,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越发宽广,足以容纳生活中的一切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