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条朋友圈,原文如下:
什么才算是好的休息方式?
睡觉?看电视?听音乐?去酒吧喝酒?
去年11月BBC联合Hubbub做了一项关于休息的研究,调查了来自134个国家的18000人。
结论中有一项是关于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动,最后得出的前三名分别是:
阅读
亲近大自然
独处
总而言之,统计出来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一个人去野外读书。
刚好昨晚看到,今天又需要要早起出门办事,果断背了两本书,准备和老公找机会试行一下这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到达目的地,事情办的差不多后,下楼找了张爬满阳光的长椅坐下,先闭眼深吸一口气,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呼唤,然后轻轻打开了书本……
此刻,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偶尔还会有一两只蝴蝶从你眼前略过,远处几位年轻的妈妈在抱着孩子晒着太阳,一切都那么美好和完美,除了此刻手中的书好像有点多余,因为发现完全看不进去……
我们俩不约而同的对视一眼:怎么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好在此刻我们俩配合默契,果断放下书本,干脆专心致志晒起了太阳,然后撅着屁股研究起地上的植物起来。
如此一来倒也轻松不少,其实所谓的最适合休息的方式,莫过于你最享受和最放松的状态。佛教中有个术语叫做:着(zhuó)相,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如果我们还执着于想实现一个人在野外读书的“完美”模式,就是着相了。那就不再是休息,而变相成了一种任务或者负担。
所谓休息,本身是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放松,缓解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心理程度的休息意义远远大于生理需求的意义,所以休息的过程中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才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可惜明白了许多道理,依然会喊着:臣妾做不到啊!因为不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我们自己总是习惯让自己走那个普世大众所定义的方向,毕竟那条路看起来似乎是更笔直也更安全。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存在是为了金钱,有的人是为了信仰,有的人是为了探险,有的人只是为了体验生命……无论他人是为什么而存在,如果你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心灵净地,默默坚守保护,那么即使已垂垂老矣,想必灵魂依然可以如孩童一般轻盈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