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随彭浩老师来到位于扶风山麓的阳明祠参观学习,看到院内的古建筑和王阳明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学说,感受良多。
据了解,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祠内林木葱茏,根雕、盆景千姿百态,桂树浓香四溢,碑刻甚多,曲径回廊,清幽宜人。
祠内现存有王阳明先生朝服线刻大像。祠内左右两壁还嵌有王阳明先生的《训士四条》和《论语四条》木刻。建祠以来,文人墨客吟唱题赞,佳作不乏。
进入阳明祠经过了详细的登记和扫入健康码,说明这里管理人员对阳明祠非常重视。
看到后人认真管理并清扫着阳明祠,我想说前人庭院后人扫,阳明心学的思想理念后人也会传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贵阳市政府修复。依据旧拓片,由客居姑苏的黔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雇请刻石名手,将碑刻一一复制。一百多年的名迹,又焕发新颜。
在其享堂设有生平石刻、贵州二十四名人展及清代大学士所题贵州第一名匾——“德兼教养”等。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现代社会,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心学秉承儒家的价值观和政治理想,渴望天下一体皆仁。在这个只求成功,不在乎善恶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于个人修炼而言,立诚志、致良知、知行合一指出了一条清晰的修炼道路。人的一生应当将全部意念放到实现自己的志向上去,心学的修炼能够达成一个无比强大的体,再加上事上磨练提升用的能力,就能把这一体两面一起提升,从而达到心圣事成的理想境界。
姓名:纪瑶瑶
学号:1912040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