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度以为,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关心我的人是真正对我好的人,长大后发现,过于热情无一例外,让我感到极其不适。
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大部分都没有边界感的意识,秉承着能帮则帮的理念,丝毫不顾及给自己带来的不便。
小时候一家人住在医院的宿舍楼时,家里的亲戚总会络绎不绝,隔三差五就有人要看病住院,堂而皇之,陪护的人住在我家,吃喝洗漱,理所当然。
爸妈下班之后,总会急匆匆的赶回家,买菜做饭,甚至经常用保温盒打包好之后送到病房,陪他们唠嗑到半夜才回家。
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涉及到生老病死,我能理解,但是,因为家里空着一个床位,总会有老家的亲戚上门:我住一段时间,这里上班方便。语气中不曾带有一丝一毫的愧疚。
短则一个月,多则一年,免费入住,除此之外,更有一日三餐贴心准备。
这就是我们所颂扬的奉献精神?只是令我感到可怕的是,不仅践踏别人边界的人无理无知,边界被侵犯的受害者也浑然不觉。
我以为,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是好事,但若没有底线,倾其所有,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时,还有必要做那个高尚的“扶贫者”吗?
超过三天的打扰对对方都是一种侵犯,再亲密的亲戚关系又如何?能用钱解决的事情,请尽量用钱!毕竟,钱能再赚,人情却难还。
小学6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做生意的亲戚和人家吵架,到了动手的地步,叫我爸去撑场子,老天,我老爸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教书匠,身体瘦弱,能帮什么忙?和一帮粗人讲道理吗?
出乎意料的是,我爸去了,然后,带着一身伤回来了!
当时的我,真的是不懂,哪怕是今时今日,我依旧不能理解毫无原则的付出。
一个人就是一个单独的世界,当我们跟其他世界产生交集的时候,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该守住的,都需要清清楚楚,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最终伤害的还有自己。
前几年的热播剧《我的前半生》里,唐晶和贺涵之所以会分开,主要是唐晶与罗子君太过亲密,没有界限感,面对罗子君的求助全盘接受,不遗余力的帮助对方。
从罗子君被出轨开始,唐晶对待对方的态度就是:有能力要帮,没能力借助贺涵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也要帮。
罗子君发现自己的美容卡被妈妈刷完了,就用唐晶的;鞋子被挤坏了,就打电话让唐晶绕道去接;被赶出家门了,就住在唐晶家;罗子君没离婚时,一个电话过来,唐晶就可以放下工作帮她查情敌;离婚后,唐晶可以为了罗子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动用任何资源,收拾陈俊生和他的情人凌玲。
于是,在日渐频繁的接触中,贺涵和罗子君从相互敌视到彼此挂念,产生了不该有的感情。
在人际交往中,有多少关系就毁在交浅言深,通俗点说,丝毫不拿自己当外人。面对朋友严重的依赖心理的,她爱意泛滥、有求必应,没有及时说不,产生了一堆后遗症。
因为是亲戚,所以可以径直问你收入几何,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为隐私的话题;
因为是朋友,所以随意留宿蹭饭,将你的真心视为理所当然,丝毫不会考虑到你的不方便;
因为是爱人,所以肆意翻看微信,随意出口中伤,觉得你就应该接受;
因为是同事,所以遇到再简单的问题,不会想着百度解决,而是随手扔给你。
无条件答应对方的时候,可曾想过,你真的愿意吗?你真的自己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吗?
有时候即使觉得人家的做法让你不舒服,但是出于礼貌或者爱心,你忍了;
有时候即使你觉得对方的要求和期待超过了你的承受能力,但是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你接受了;
人家找你帮忙,你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做好了,对方轻描淡写一句谢谢,就消失了,之后也没见得有多感念你。
人家说在你家蹭住几天,你想着都是朋友,就几天而已欣然接受,事后,对方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表示,再之后,也没见得有多愧疚。
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如何建立个人边界?
1、明确你有个人边界的权利:你有权利拒绝,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个人边界感脆弱的人,实质上更容易倾向于打破别人的边界。
2、明确哪些是你无法接受的行为:人总是有弱点的,帮助别人的前提是泾渭分明,懂得哪些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别人的需求和情绪远远比不上你自己。
好的个人边界应该清晰、合适、灵活,没有攻击性和伤害性。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分彼此的感情,人和人的相处必须有界限感,这样关系才能稳定。
成人之间的界限感,就是要求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明确对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与底线,责任和权利。要保持个性独立,不依附于他人;也要尊重别人的个性,不欺压别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懂得换位思考;也能够维护自己正当的利益,清清爽爽地做人。
所谓的静水深流,是因为源头的清澈才保证了其胸怀的广阔和力量的深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