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那个不称职的领导吧,他也就那样了。 《长安的荔枝》中的职场生存术

知识点一:放过那个不称职的领导吧,他也就那样了

1. 一个人一旦在现有岗位上做得出色,就会被提拔。但是,人的能力总是有上限的。即使一个人再有才能,他也早晚会被提拔到一个超出他能力范围的岗位。这在管理学上叫做彼得原理。

2.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两个定律会发挥作用。墨菲定律决定了,不胜任的人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决策,导致公司越来越糟。帕金森定律决定了,不胜任的人会安排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当副手,时间长了,整个公司会充满无能的人。

3. 对抗三大定律的本质,是对抗人性中的盲目上进,对抗人性中的控制欲。现代企业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有用的机制。好的制度,会让人性中的魔鬼沉睡,让天使起舞。

在管理学上,这对应着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叫,彼得原理。这是由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在1960年代提出的。尽管过去了60多年,但它今天依然被很多管理学文章引用。

彼得原理的完整表述是,一个人一旦在现有岗位上做得出色,就会被提拔。但是,人的能力总是有上限的。即使一个人再有才能,他也早晚会被提拔到一个超出他能力范围的岗位。没错,人最终总会晋升到无法胜任的岗位。而且由于无法再次晋升,这个人将一直占据这个岗位,并且一直这么不死不活地干着。通俗点说,他也就那样了。

假如一家公司的寿命足够长,彼得原理得以充分发挥,那么这家公司的所有领导岗位,都将由不胜任的人占据。

而且更麻烦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另外两件事。

第一,这些不胜任的人并不会老老实实待着,他们也想有所成就。于是他们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决策,导致公司越来越糟。没错,一个人假如有犯错的概率,那么时间长了,他早晚会犯错。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第二,这些不胜任的管理者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会安排一些能力比自己还差的副手来协助自己,而能力差的副手会继续寻找能力更差的人来当下属。时间长了,整个公司都会充满无能的人。这个现象在管理学上也对应一个经典概念,帕金森定律。

彼得原理、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也被并称为20世纪西方管理学的三大发现。而且因为这三个理论都是从最根本的人性出发,因此即使过去了几十年,它们依然有参考价值。你看,人总想上进,这支撑了彼得原理。人总会犯错,这支撑了墨菲定律。人总想保全自己,这支撑了帕金森定律。这些都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设定,不是一句简单的自私能够概括的。

而现代管理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想尽办法对抗这三大定律。当然,你可能发现了,对抗三大定律的本质,是对抗人性中的盲目上进,对抗人性中的控制欲。

毕竟这三大原理被发现的时间很早,现代企业也摸索出了很多解决方案。

第一,双选机制。公司内部定期组织岗位双选。上一级管理者,与下一级员工或管理者之间互选。只有当双方都达成共识,员工才能在这个岗位任职。假如员工不胜任,就不会被管理者选中。同样,假如管理者不称职,就不会有员工选他。毕竟,每个部门都背着业绩压力呢。正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追随不会打仗的将军几乎等于送死。

第二,起落机制。这是个简化的表述,严格来说并不专业。简单说,就是有些公司只存在上升通道,没有降落通道。所有人都像在玩一场没有安全绳的攀岩,要么上升,要么离开。但是,公司要想保证灵活性,就必须同时具备升降通道。对不合适的人给降落的机会,假如他又成长起来,那就再次起用。华为的前HR副总裁吴建国老师说,华为的所有高管,几乎都没有一步到位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几起几落。

这么一来,管理者即使暂时降职,也不会失去希望,他依然有信心继续好好干,因为对他来说,下降也许是为了未来的上升打基础,这也是在进步。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第三,人才池制度。也就是,针对管理岗,提前建设预备梯队,并且仔细考察。假如发现不称职的人就及早排除晋升。比如,微软的高级潜力员工计划,目的就是把晋升的过程拉长,避免判断错误。

第四,岗位分类制度。对整个公司的岗位做分类,管理岗只做管理,技术岗只做技术,而且要允许技术大拿的工资超过管理者。这么一来,技术专家就可以专心做技术,不用被硬生生架到管理岗上和公司互相伤害。

第五,建立安全的试错区。公司单独拿出一部分预算,鼓励员工做各式各样的尝试,失败的损失由公司承担。而在试错的过程中,员工可以摸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同时也能获得成长。假如创新被采纳,员工还能获得奖励。这么一来,公司就有更多的手段去激励有创新能力的员工,而不是仅仅依靠晋升这一个激励手段。

最后,也要强调一句,前面的所有方法,都有它适用的场景,很难保证每个方法都绝对有效。因为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邓巴数的150人。但可以确定的是,好的制度瞄准的,往往不是公司的组织结构,而是瞄准最微观的人性,就像沈祖芸老师说的,好的制度,就是要让人性中的魔鬼沉睡,让天使起舞。






知识点二:《长安的荔枝》中的职场生存术

1. TRIZ是四个俄语单词的首字母,分别是,理论、解决、发明、问题,它直译过来,就叫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2. 按照TRIZ,大多数复杂问题,都可以通过拆分和聚焦来找到解决方向。面对一个看似棘手的问题,只要向下拆分得足够细,就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案。

3. TRIZ方法不仅可以从上往下解决问题,还可以从下往上定义问题。面对一个看似无法战胜的对手,只要向上观察,或许就能撬动更大的系统,从而战胜它。

岭南离长安大概有1700公里,今天坐高铁大概七个半小时。放在过去,即使举全国之力,全程水陆联运,也得好几天。而像李善德这样的九品小官,根本没有能力调动那么多运输资源。正常走起码要20天开外。而荔枝又不耐储存,送到长安早就烂了。

怎么办?按照通常的想象,得让马跑得快一点,沿途休息得尽量少一点,最好每时每刻都在赶路。

但是,李善德聪明的地方在于,并没有局限在运输速度本身,而是尽可能找到了所有跟荔枝有关的变量。

第一,品种选择。什么品种的荔枝最耐储存?李善德反复考量,最终选择的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耐储存,更适合长途运输。

第二,采摘和储存方法。一般的采摘方法,大都是直接把荔枝的果子摘下来储存。而果子离开枝条,保存时间自然就变短。因此,李善德就选择保留枝条,把荔枝树的枝丫连同荔枝一起剪下来,直接扎入有水土的瓮中,并用罩框护住荔枝,既防止脱落,又保证了通风。

第三,储存的器具。用什么东西来储存荔枝呢?李善德使用的是双层瓮,也就是一个大瓮套着一个小瓮,内层的小翁里放入用盐水洗过的荔枝,然后往两层瓮的中间注入冷水,并且定期更换,确保低温。

第四,转运路线。走哪条路线最快呢?李善德通过多次模拟,找到了一条最佳路线,把路程缩短了大概十分之一。

第五,驿站调度。怎么让转运的效率最大化?李善德凭借杨国忠的腰牌,在规划好的路线上配置了大量的运力,包括陆路上的马匹、水路上的快船、纤夫等等,并且根据路况来安排运力的更替节奏,平均每几十里更换一次。

最终,李善德凭借着对所有细微变量的把控,在规定时间内,把新鲜的荔枝运送到了长安。

留意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即使再复杂的问题,你总有办法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逐个击破。

而且更关键的是,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李善德的方法,在现实中恰好对应着一套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这套方法叫,TRIZ。TRIZ是四个俄语单词的首字母,分别是,理论、解决、发明、问题,它直译过来,就叫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它的发明者叫里奇·阿奇舒勒,当时在苏联担任专利审查官。因为接触的专利发明很多,久而久之,阿奇舒勒就发现这些专利发明虽然看起来千奇百怪,但它们在底层的很多思路上是共通的。于是,他就把创新的共性抽象提炼,形成了这套TRIZ。

据说苏联一度把TRIZ当成高度机密,绝对不允许向西方国家泄露。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掌握TRIZ技能的专家流散到西方国家,才将该技能传出去。据说当初TRIZ还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先强调一句,李善德肯定没有学过什么TRIZ。这类知识都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只是TRIZ中的一部分内容,恰好可以解释李善德的方法。

按照TRIZ,大多数复杂问题,都可以通过拆分和聚焦来找到解决方向。

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你都先假设,这个问题一定存在一套更低维的下层集合和一套更高维的上层集合。

这个表述乍一听有点抽象。举个例子,消化系统。消化系统首先包括一堆更细的子系统,肠、胃等等。同时,消化系统也从属于一个更高维、更复杂的系统,这就是人类的身体系统。

于是,我们就可以把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表述成,身体系统包括消化系统等,而消化系统又包括胃肠系统等。

其中,最高级别的身体,称为超系统。而中间层,被称为系统。而系统之下,被称为子系统。

比如,你在公司当会计。那么,你的会计工作就是系统。在它之上,整个公司的业务是超系统。在它之下,各类具体的会计事务就是子系统。

再比如,你带领篮球队去打比赛,那么,你的队伍本身就是系统,其中的每一个队员就是子系统,而整个联赛就是超系统。

再比如,你在街上开了一间饭店,那么,饭店本身就是系统,而其中的不同部门,前台部门、采购部门、后厨部门,就是子系统。而这间饭店所归属的商业街,就属于超系统。

再比如,《长安的荔枝》,李善德送荔枝的任务是系统,而与荔枝有关的各种变量,包括品种、保鲜方式、运输方式,都是子系统。而更上一层的,给李善德下达任务的官僚机制,就是超系统。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任何看似完整的东西,它本身都是一个更大东西的零件,而它本身也可以拆分成一堆更小的零件。我们刚才的称呼,之所以全带着系统二字,而不用元素二字,就是要提醒你,即使最低一级的东西,它都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都是可以再拆分的。

这一步的关键,就是要拆分得足够细。只要拆分得足够细,你总能在看似不可控的事物里,找到其中可控的部分。

比如,李善德送荔枝,上级的命令他改变不了,荔枝这个物种的保质期它也改变不了。但是,再往下拆分,荔枝的品种他可以选,保存的容器他可以定制,运送的路线他可以更改,这些都是可控的变量。

再比如,你在商场里开饭店,周边的竞争你改变不了,顾客的口味你也改变不了。但是,再往下拆分,你可以把顾客的需求拆得足够细。比如大家来商场里逛,往往是带着孩子来的,孩子高兴是全家人的目标。那么,你就可以想想怎么让孩子满意?有的饭店是在甜品上下功夫,也有的饭店是通过给女孩子编小辫来吸引顾客。

这不就是把问题分解吗?这个思路好像并不算很新奇啊。

TRIZ方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还可以倒过来看。从上往下看,从抽象往具体看,你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反过来,从下往上看,从具体往抽象看,你能获得定义问题的机会。

因为在这个超系统、系统、子系统的链条里,存在一个规律,就是每一层系统,都一定服务于上一层系统。即使你拼命努力奔向一个目标,把这个目标看得比天还大,这个目标大概率上也是被上一层系统制定的。

比如,李善德送荔枝,对他来说这是关乎全家性命的生死大事。但这件事在他的上一层看来,也只是为了博美人一笑而已。

借用网上修仙小说中的一句话形容,这就叫,本以为渡尽劫波成仙路,却知仙界门前似凡奴。好不容走到仙界门口,才发现自己原来啥也不是。

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再庞大的系统,它大概率上也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超系统。

在最新一季的《爱、死亡、机器人》里,有个故事说的是地球人和外星人打仗,不小心启动了黑洞武器,太阳系连同整个银河系,都被卷进了黑洞,一副绝望的末日景象。最后导演呈现了宇宙视角下的这场战争,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看,那只是有个光点闪了一下,然后整个宇宙快速回归平静。

这乍一看好像很无力,但好消息在于,一旦掌握这个超系统的运转规律,你就有机会利用它,战胜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

比如,对李善德来说,假如他理解了朝廷顶层的权力规律,他就可以想办法去撬动它。事实上,在《长安的荔枝》的故事里,李善德确实这么做了,也通过这套方法最终保全了自己。

再比如,在小说《三体》里,面对科技更先进的三体人,地球人正面硬刚是没胜算的。最终是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宇宙里的规律,一个文明一旦暴露位置,就会被更高级的文明消灭。于是,人类就利用这个规则震慑住了三体人。也就是,我自己虽然打不过你,但是我可以向全宇宙播报你们星球的坐标,到时候自然会有更狠的人来消灭你。

换句话说,一旦你发现了上一级系统的运行规律,你就有机会让自己的力量自下而上传导,去撬动更大的系统。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每一块骨牌都可以推倒一块比它大一点的骨牌。最终结果就是,一块10克重的骨牌,在忽略能量损耗的情况下,它推倒一块一吨重的骨牌,中间只需要经过17块的传导。

从《长安的荔枝》一路说到TRIZ,其实重点不外乎是两句话。

第一,面对一个看似棘手的问题,只要向下拆分得足够细,没准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第二,面对一个看似无法战胜的对手,只要向上观察,没准就能撬动更大的系统,从而战胜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