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心️智慧父母督导训练营】No.19
昨晚的父母督导训练营,又是快半夜11点才结束。其实第一个个案讲解完的时候,已经快九点半了(下课时间),但是大家都不肯走,纷纷抓着老师继续问问题,然后的然后又到11点了
每一个个案,都给到大家一个感觉,就像挖一口井,一点一点地深入,逐见清泉,酣畅淋漓!
个案一的信息量超级大,容我一点点来梳理。
老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学术语“心理皮肤”。个案中的孩子,TA对于外界刺激的承受力是很弱的,远远低于同龄人,所以如果我们做父母的看不到这一点的话,就会觉得孩子很作,怎么这么容易炸,一点小事就容易动怒。
但是经过老师的细细分析,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在我们所有人看来是程度1的着急指数,在这个孩子看来已经是程度10了。就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所处的地方着火了,你什么感受?
对于皮肤敏感的孩子,可能别人只是轻轻拿笔敲了TA一下,但是在TA的感知看来就如同被榔头敲了一下。请问,如果是你被榔头敲了,你是什么行为反应?
我们经常会说“芝麻绿豆大的时机至于嘛!” 但是这个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是谁下的定义?是我们成人自己。在孩子眼中看来,这件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就是比天大。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警醒,真的是那句话“孩子的事无小事。”
难道我们成人感知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吗?谁告诉你的。就拿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来说,之前网上也有流行过“妈妈觉得冷,奶奶觉得冷。” 就像不同的人对冷暖的感知也不一样。
那对于总是处于10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怎么办?可以如何帮助孩子?
安抚、共情、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的程度。对于5年级以下的孩子,建议不要用0-10来打分,因为这些分值都不足以表达孩子的情绪。建议可以做一个感受程度条,从最低的蓝色到最高的红色,然后拿一块板让孩子去摆,你现在的情绪(比如着急、比如愤怒、比如难过……)在这块情绪条上的哪个区间的位置,孩子往那一摆,我们那一刻或许就知道、同样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意义多重大了。
昨天课程结束,个案案主妈妈群里的一条文字也感动到了我。“孩子曾经说过‘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有多痛。’今天我才懂这句话的含义。”
通过这个个案,老师也再次强调了感觉统合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看文章,看题目跳字,漏字,跳题,漏题,真不是他粗心,不专心,有可能就是孩子的视觉统合发育方面说需要去补的,需要训练的。还有听觉、触觉、前庭等等等等。
在心理学家眼里,其实,儿童根本没有错误行为,这些成人所谓的“错误行为”是有意义的不当行为。我们成人需要做的是留下意义,调整不当。这些错误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给到我们的信号,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我们做家长的需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去帮助他面对他的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当作问题孩子去治。我们做家长的是需要像一个大大的容器一样,去抱持住我们的孩子。所以说,教孩子、教孩子、其实教的是大人。
如果我们大人不自知的话,孩子们真的会以“牺牲自己”来一次次地刺激我们去面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创伤、阴影、人格面具等,而不是一味地在逃避,逃到无处可逃。如果你啥也不做,那对不起,你就只剩下焦虑了。
老师还教了一个心理学里的一个技术,也可以家长在日常来使用,就是want 和 need。我们除了看到孩子的want以外,更要去看到孩子背后的need(需求),可以通过假设性的提问方式来挖掘孩子的需求。
后来我询问关于和乐宝日常的一个小相处(就是前几日写的一个坐公交车还是坐地铁回家的案例)对于为什么孩子最后和我说“我只是想下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做一个小时地铁我吃不消,我并不是真的想坐公交车。” 这一点,老师指出孩子最后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他的need,他心想妈妈一直都没猜出来,那我还是自己告诉他吧[捂脸]。老师也肯定我前面的处理方式很好,如果在那一刻看见孩子的需求,和他探讨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程度是几,那也是可以的。当然,也不需要把每一次挑战都变成教育契机,目前这样处理也很好。
在那一刻真的感概,家长再不学习,真的是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昨晚也讨论了家庭模式。千万不要试图去改变家庭模式,可以去一点点修正。比如,打个比方,如果家里有人很喜欢开启抱怨模式,你如果去和对方争这些,或是让他不要再抱怨了,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而是需要去做的是,对方的这个模式如何影响到你了,你自己是否也陷入了这个模式中,如果你陷入了,那你就是投射性认同了。
所以老师又花时间讲解了什么是投射性认同。比如家庭当中亲子之间经常会出现的,妈妈认为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投射了,孩子就认同了。你说我不听话,我就认同,我就不听话了。你投射,我认同。这些都是在潜意识层面,不是在意识层面。我觉得我孩子数学不好,如果孩子接受了这个投射认同了,我数学就是不好,等等。所以打破投射性认同的唯一方式就是:你投射,我不认同。
比如,老公说老婆“你真没用,这么点事都做不好。” 如果老婆回复“我哪里没用了。”或是心里默认“是啊,我就是没用啊,这么点事都做不好。” 这些都是认同。
打破的回复方式是“咦,你说的是我吗?”
所有人都会投射,在于你认不认同的问题。
老师还谈到了文革给我们父母这一辈带来的创伤,导致他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表现,让我们更好滴去理解我们爸妈那一代。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可以跳脱出来,而不是自己也陷在里面。
个案二中看到那个青春期的男孩想要走向男人的动力,妈妈需要做的是支持他,妈妈甚至有的时候可以适当示弱,去支持男孩走向男人。
妈呀,竟然又写了这么多。总之,
智慧父母督导营每一期都精彩纷呈
每一期都令内心更感动
也让自己更接纳
欢迎大家走进智慧父母督导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