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逸颐艺舍博物馆准备在2015年10月1日,与东莞市博物馆联合举行一次展览,集中展示东莞市茶山镇传世的大量瓷器,取名为《莞藏陶瓷器大赏》。
作为博物馆的研究员,我主要承担这次展览的大纲写作。由于我不是本地人,并且初到这里不久,所以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并不熟悉。但我依然感到很荣幸,因为可以通过这次工作的机会,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情况。
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下手。正巧最近翻阅过《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册》,其中简要展示了东莞地区的文物古迹,并且按照每一个镇子为单位,记叙得相当详细。从这一套书开始翻阅,先看了“茶山篇”,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绍南社古村落。在地图上找到南社古村的位置,它紧挨着我们所在的横沥镇,并且在东面不远处的石排镇,还有一座同样的古村落,名叫“塘尾”。
在网上收集到大量有关“南社”和“塘尾”的相关资料,原来它们都是著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一向热爱旅行的我,马上计划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参观。但在和同事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外出考察也算是“公事”,完全不需要请假,而且还可以安排车辆和人员陪同!于是,来到逸颐艺舍博物馆后,第一次“官方”组织的外出考察,就这么成型了。
经过几次变更,最后决定8月27日下午两点半,前往南社和塘尾。同事开车带着我们技术部的三位成员,以及一位销售部代表,我们四个大男就这么出发。
1、南社古村落
顺着宽阔的公路向北,跨过一条河就是茶山镇。南社古村落位于镇子的东面,按着路边标志的指引,很容易就抵达入口处。目前这里经过开发,已经是一处较为规范的旅游景点,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不过只在西门外收费。车辆停放好后,联系到这里的负责人,说明我们的来意,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参观。
西门外的广场上,最显眼的就是立在树下的众多标志碑,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最美丽乡村等。拥有这么多“光环”的地方,名副其实吗?
进入西门后,一大片水塘就呈现在眼前,路边临街是各类古典的建筑,其中大多数都是不同家族的祠堂,而普通居民居住的房屋,则集中在建筑的后方。我们沿着池塘北侧的主要大道,一路向东行走,各类外形和结构基本一致的祠堂鳞次栉比。祠堂大多被改为不同性质的展厅,包括民俗、书法、美术等,或是原样陈列出当年祠堂风貌。
任天公祠
茶山风俗陈列馆
村民曾经使用过的瓷器
茶山公仔展览室
村中心的大树
土地爷神龛
池塘东端的尽头是一处祖坟,再往东南走出东门外,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关帝庙。庙门外的大树上,彩旗般系着大量红绳,庙内香火旺盛,我们也索性求了几个签。之后从原路折回到村中,在池塘南面的建筑中穿梭,每条巷子仅容一人行走,但是相互贯通,没有一条死路。有很多年久失修的房屋,也有一些焕然一新,被改造为旅社和酒吧。正巧碰到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招待来自香港的几位艺术家,我们相互聊了起来,并向他们介绍我们博物馆的情况,希望有机会可以合作。
祖坟
关帝庙
同事们在热情地宣传逸颐艺舍博物馆
南社明清古村现存祠堂达25间,民居达200多间。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定居南社,历明、清近七百多年发展,谢氏家族兴盛,建成67903平方米的古村落。
南社明清古落以寨墙为界。村内以中间长形水池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寨墙、古井、里巷、牌门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尤能可贵的是未以破坏的明末清初的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以寨墙、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等价值较大。
谢氏大宗祠
应洛公祠
晚翠公祠
题名碑
社田公祠
东门
民居布局以三间两廊为主,祠堂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家庙则是二进四合院落形式,建筑风格广府建筑文化为主,同时也受潮汕、安徽、湖南及西方建筑文化影响。
2、塘尾古村落
南社古村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离开时已经下午4点多。继续向东北前往塘尾村,这里规模较小,也没有经过大规模开发,目前免费对外开放。
从高大的东门进入村中,来不及欣赏眼前宽阔的祠堂,就按照地图的指引直奔西北角的李氏宗祠,顺时针在村子内转了一大圈。 我们身穿白衣的四人,游魂般地在村中狭窄的巷子间乱窜,未见一名其他游客,甚至这里的居民都是凤毛麟角。到处都是关闭的院门,杂草丛生的小路,没有一丝生气。正好想到今天是“鬼节”,于是加快步伐,早早地离开。(这里一般以7月14日为中元节)
村子前方的水塘
东门
东门内供奉的土地爷
水井
南门
塘尾古村落位于石排镇,以古围墙为界,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囚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
李氏宗祠
狭小的村中道路
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01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