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产生,而资本是货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的。
而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是有区别的,首先在其公式中体现出来,资本流通总公式为G—W—G,流通公式是W—G—W,一个目的是产生价值增值,一个目的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剩余价值也就是G2-G1,是货币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增殖的价值。资本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
而前面提到过价值规律,这里的价值增值与其等价交换相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变成资本的前提。而资本不能产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的条件。那么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的呢?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就是人在生产商品时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力本身不是天然的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拥有者自身是自由的,其次劳动者自身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
上面说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当然也不能逃过这种限制。他的价值体现在劳动力所有者与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总和。而在使用价值方面,他与其他商品的区别是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首先他是资本家剥削劳动工人的一个过程,具有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他的特点也是具有剥削性质的,首先劳动者的劳动是属于资本家的,其次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也是属于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决定的。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就在于在除不变资本也就是生产资料的投入与相对应的价值的产出外,可变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不相等。如果投入的可变资本也就是劳动力与输出的价值相等的话也就没有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所以资本家必需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或者增加劳动力的总量来提高资本的总数量。
剩余价值率有两种计算方式,一个是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另一个是剩余劳动时间除以必要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