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考点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角度① 什么是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地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角度② 商品经济及其产生条件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产生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社会分工的出现
3)产生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考点2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交换依据)
角度① 什么是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角度② 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
1)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角度③ 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对立性: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2)统一性:
A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
角度④ 劳动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结合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用以研究财富的形成。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用以研究商品交换
3)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他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种劳动
考点3 商品价值量是怎样的决定的?
①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③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受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影响。
④劳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考点4 价值形式与货币
角度①货币是怎样形成的(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角度②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角度③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商品价格X元)
2)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成)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作为代表财富贮藏)
4)支付手段(钱货交易不同时进行)
5)世界货币(金银美元欧元)
考点5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角度① 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角度②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断波动,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便是价值
2)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角度③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源配置+技术革新+收入分配)市场手段+计划手段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2)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3)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考点6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内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②原因:
1)它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2)它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它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考点9 劳动力成为 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角度①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
角度② 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自己)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家人)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学习技术)
角度③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2)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考点10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考点1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角度① 劳动二重性原理
1)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这与普通商品生产是一样的
2)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这是不同于普通商品生产
角度②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2)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考点12 剩余价值的含义
①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
②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考点13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角度①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角度②不变资本
1)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2)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
角度③可变资本
1)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用v表示
角度④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考点14 剩余价值率
m’=m/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考点1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角度① 绝对剩余价值(受生理和道德的限制)
1)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角度② 相对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角度③ 两者的对比
除了作用对象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也不同。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
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劳动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考点16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
①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②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③最终整个资本家阶段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考点17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②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③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得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考点18 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角度①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角度②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角度③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角度④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角度⑤资本的技术构成
1)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2)应该定技术引进多台机器而减少了工人数量
角度⑥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角度⑦资本的有机构成(其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1)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应该新技术引进机器而增加了预付资本的数量
角度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1)不可比变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使他们成为过剩和多余的人
2)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导致资本主义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3)这就预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考点19 产业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①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不同阶段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②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③资本家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原因
1)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利润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成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年利润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利润率)
考点20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现实条件
角度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角度② 社会总价值的划分
1)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2)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3)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角度③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1)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及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2)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角度④ 如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1)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
2)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3)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考点2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角度①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角度② 工资的本质
1)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采用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形式,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考点22 利润和平均利润(剩余价值分配)
①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②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③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④平均利润学说: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 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考点23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①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②如果抛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考点24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角度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角度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生产相对过剩)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角度③ 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考点25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①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②对外实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利益
考点26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
角度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比封建专制的进步作用
1)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
角度②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角度③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
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考研Dog一枚
是分享也是记录
复习资料来自于
有道精品课-2019考研政治全程5班
考研路上一起努力^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