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国家逐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自2016年12月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截至2018年8月已有29省份相继提出放开养老服务市场,26省份明确提出向外资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2016年全国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增加870家,固定资产增加100亿元,主要布局在机构照护和居家服务两大领域。
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
1. 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和规模增势显著
整体而言,我国民间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呈现积极态势,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和规模都在稳步上升。据2018年1月民政部对全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情况介绍,2017年全国民办养老机构同比增长7.8%。由于民政统计年鉴最新更新到2016年底数据,因此选取2014-2016年间民办养老机构数据进行分析。
从机构数量来看,2014-2016年民办养老机构总数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增的过程,2016年末全国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已经发展到1.25万余家,同比增加870家;同时,民办养老机构占全国养老机构总数的比例在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37.72%发展到2016年的43.31%。
从机构规模来看,2014-2016年民办养老机构年末床位数逐年增长,从156万张已经发展到172万张,仅2016年就同比增长14.8万张。2014-2016年民办养老机构年末在院人数先降后增,2016年民办养老机构在院人数为87.6万人,同比增加3.6万人。同时,民办养老机构年末床位数和在院人数占全国养老机构的占比,在三年间得以稳步提高,民办养老机构在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大。
2. 民办养老机构资产和收入呈线式增长
从资产来看,2014-2016年民办养老机构固定资产规模处于上升之中,尤其是2016年比2015年固定资产增长近100亿元,增长了近43%。从收入来看,2014-2016年民办养老机构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约15%。
3. 民间资本布局偏好机构照护和居家服务
据动脉网2017年对其收集的52家市场上部分活跃的养老服务企业,进行了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将企业主营业务划分为机构照护、社区托管照护、上门居家养老护理、养老康复机构、养老护理人才培训五大领域。发现在所有收录的企业中,布局机构照护和上门居家服务的最多,分别有27家;布局社区托管照护的共有23家;布局养老康复和养老护理人才培训的最少,分别只有6家、7家;没有1家对五大领域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从获得融资的养老服务企业来看,有过融资、并购、新三板上市信息报道的企业共有19家,获得投资的企业主要为机构照护、上门居家护理两类,但涉及养老护理人才培训的创业企业也获得了民间资本一定的青睐。
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模式
1. 链接优势资源,打造创新高端养老产品
2017年12月,恒大健康集团发布“恒大养生谷”产品,提出打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在健康养老方面创建新模式。恒大养生谷围绕全龄化健康管理,通过颐养园、长乐园等四大园区的健康养生项目,以及包括恒大国际医院在内的健康管理和养老项目,养生谷将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覆盖全部年龄阶段。其中,恒大打造由博鳌恒大国际医院、全国三甲医院以及养生谷配备的恒和医院组成的“医联体”分级诊疗联动系统,将为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技术基础。
泰康人寿通过“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等保险产品对接客户,并购医院实现和养老社区的资源互补,主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现“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闭环整合型医养服务。投资220亿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杭州、成都、武汉完成布局,八大养老社区共计140万平方米,提供约1.3万户养老单元。
2. 采取连锁化运行,培育区域影响力养老品牌
民办养老机构专业化、连锁化的运行模式,培育了一批在区域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民营养老服务品牌。例如康乐年华养老服务连锁机构系养老产业连锁运营机构,自营养老服务机构6个,托管养老服务项目15个,连锁加盟、指导运营项目83个,全国拥有养老床位11000余张,从业人员近1000人。康乃馨和吉祥则大力推广“1+N”养老模式,即依托大型养老机构,向街道社区发展多家日间照料中心和小型养老机构,走专业化、社区化、小型化和连锁化的道路。
2017年10月,绿地控股发布了康养产业战略规划,计划投资200亿元,2年内在全国开工100家康养居酒店,5年内在国内外形成500家连锁,同时对优质康养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
3. 通过混合所有制,多种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自2013年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启动了第一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至2016年共有1100多家公办养老机构实施了公建(办)民营,通过“公建民营”方式进入养老的企业越来越多。
广东创新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PPP模式,实行“公建民营”供给侧改革。广东全省共有生活不能自理农村特困人员4万人,农村特困供养机构1252所、床位8万张。床位数量足够,但由于大多数农村特困供养机构基础设施落后、运营经费缺乏等原因,养老床位资源闲置率高。广东引进社会资本和管理服务经验,提高护理床位供给的规模和质量,更好地履行供养机构托底保障职能。广东选取了51所特困供养机构作为“公建民营”试点,至2017年底已有42所机构与社会力量签订了协议,引进社会资本达2亿元。
4. 设立养老产业基金,民间资本与财政联动支持养老产业
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及新时期国内金融环境的逐步完善,养老产业基金也在探索中逐步发展,成为民间资本进入养老的重要通道。2016年湖北省设立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又联合九州通、同济堂等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了5支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近30亿元,子基金总投资金额近5亿元,累计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30亿元,投资了中西部最大养老PPP项目武汉社会福利院、湖北省获批的首家三级老年病专科医院黄石广慈老年病医院等。湖北省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与省内养老项目库企业的沟通联络,打造“项目建设+股权投资+资源共享”的养老产业发展生态,形成财政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联动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面临的挑战
1. 养老金融市场不成熟,民营养老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养老金融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着金融结构失衡、金融创新乏力等问题。养老项目多使用居住、商用、医疗用地,土地成本高昂;养老产业资金回收周期长,从事养老项目开发的企业往往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民间融资成本太高,刚起步的信托基金尚不够成熟,民营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在授信审批机制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不能体现养老服务机构的差异性,其贷款期限、利率水平、额度规模等方面也无法体现养老机构鲜明的特殊性,养老产业金融服务已不适应于蓬勃发展的养老服务业。
2. 民间资本普遍缺乏耐心,不利于养老服务产业长期发展
由于养老服务产业的长期性和低盈利性,决定了更适合着眼于长期投资回报的资本,而民间资本普遍要求快速盈利、快速产出,民间资本能否与养老服务产业一直走下去需要不断的磨合。民间资本在进入养老产业初期,难免跟风随热点,在各地掀起养老社区的“造城运动”,结果发现养老产业不单单是“卖房子”,而是可持续的优质服务。民间资本想在养老服务业中“挣快钱”,但往往事与愿违。
3. 运营能力赶不上扩张速度,面临资金链断裂倒闭的风险
近年来养老服务行业并购事件频发,资本在大量寻求优质的投资标的,然而企业在并购后普遍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由于养老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市场也是近年来才放开,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运营多个养老项目能力。南宁市老来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是南宁市最早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之一,于2014年8月成立,是经南宁市民政局批准的首批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试点单位。老来福刚成立时只有1个社区服务站点,后来不断扩大服务站点和业务范围,逐步发展形成成片连锁经营模式。2016年底老来福只运营了11个服务站点,2017年底至2018年初,通过参与公建民营招标服务站点扩增至32个,加上原来的运营站点总数已达43个。2018年4月份,因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来福便逐步陷入困境,相继出现运营资金短缺、拖欠员工工资、站点关闭等问题。如今,40多个站点已经关停,只剩下两个还在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