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博上大家转发的锦鲤来看,2018年大多数人的最大梦想,要么脱单,要么暴富。
跟一夜暴富比,脱单大概太过平常,让相对不现实的一夜暴富,反而成了大家的“梦中情人”。
那么问题来了,暴富等同于脱单吗?或者说即使金钱买不到真爱,但却可以买到表面上的真爱?
现在看来,至少有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生产感情、贩卖感情的生意越来越有市场:毕竟感情荒芜的人太多了。
要人爱你,请充值
不限于以《恋与制作人》为代表的乙女向和养成游戏,虚拟世界通过种种暗示“有钱等同于有感情”,“要想获得甜言蜜语和浪漫恋爱,请氪金吧!”
入坑一时爽,填坑火葬场;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
“如果老公还不来跟我谈恋爱,那就是我氪的不够多”。
不过和制片人恋爱突破不了次元壁,为什么小姐姐们仍然愿意乐此不疲地去游戏里找对象并氪金呢?
一方面是游戏开发商为了赚钱实在是太狡猾:画面做的精致,人设立的太苏。另一方面,在现实中的真正的亲密关系里建立信任是要漫长得多的过程。这种漫长的过程里充满了麻烦和失望。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付出就一定会得到回报的东西,在感情上尤其如此。
相比于投入五年的时间跟人在一起,花钱安排两个小时和一个理想的男朋友交往看起来更简单:
游戏里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有钱可以为所欲为,没感情也无所谓,不用花很多时间去相互磨合一起成长。这些都是为了一种“我的付出在游戏里一定能得到结果”的确定感。
有人提出了一种概念来解释这种心理——更换伴侣假说(mate-switching hypothesis)。更换伴侣假说认为,通过更换亲密关系的对象使自己从糟糕的爱情关系中获得解脱,进而寻求更好的另一半。
跟虚拟人物谈恋爱,可以充分实现所谓的“后宫”,并且没有道德谴责之虞——花钱买来的对象做什么都天经地义。
今天可以跟小奶狗玩,明天可以跟小狼狗玩,新鲜感和满足感填充内心,某种意义上实现再次年轻。
虽然氪金恋爱只是一晌贪欢,但我要这点就够了
《飞屋环游记》里的“社会性死亡”是被人遗忘,又一次侧面印证了扮演一个社会认可的角色,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
既然心知肚明是花钱买的赝品,那么总有真相被揭开的一天,从中获得的快乐也是有尽头的。为什么人们还愿意花钱买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
我觉得,这大概是因为我们认为在这段时间里获得的“确定感”是有意义的。
三次元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会非常有效地缓解人的痛苦,缺乏社交或者被社群排斥在外是很痛苦的,而社交关系包括亲密关系的逻辑是复杂而不确定的,这往往让我们对于三次元的亲密关系望而却步。
在游戏中的亲密关系里,“氪金让白起 / 李泽言更爱我”这一逻辑简单而确定,这种至高无上的逻辑给了我们一种“对感情能够有所掌握”的确定感。
当一个需要通过炫耀而获得虚荣心的人花钱买了年轻的男朋友:
当一个需要温暖的孤独的人花钱买到了一个知己:
这些确定感的遮羞布,虽然只能拥有一段很短的时间,虽然真相就在不远处,但这段时间对于人们来说依旧是有意义的。
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又何尝不是一种聊以慰藉自己的手段?
氪金养纸片人不够爽,那你倒是养个三次元小哥哥
在一部很久之前的漫画《替身天使》里,就出现过“私人演员”的角色P.A.,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收取酬劳演戏的人。只要接受你的委托,就会为你出演在现实里的任何角色。
想象照进现实,日本有一家名为“家庭罗曼史”的公司,成立已经8年了,专门为客户提供专业演员来扮演客户私生活中的任何角色。给钱就可以享有各种限时亲密关系:朋友,丈夫 / 妻子,父亲 / 母亲,令人叹为观止。
冯小刚的成名作《甲方乙方》里的“好梦一日游”,就是这家日本公司的中国版本。冯小刚和葛优开的这家公司,专门扮演各种角色,帮顾客实现他们的白日梦,让军迷实现将军叱咤战场的梦,帮富翁实现吃苦的梦。
虽然作为贺岁片的《甲方乙方》的结局是一个颇为温暖的故事,但这种社会角色的扮演设定也让我心生惶恐。
当让人之所以为人的感情,渐渐被金钱驱动的关系所取代,这种《黑镜》式的未来,你会愿意活在其中吗?
安徒生写过一个冷酷的童话故事《影子》,说的是一位学者丢失了自己的影子,后来影子具备了人形,骗取了学者的社会身份,最终用奸计将学者陷害致死。
更进一步的思考,每个人的地位在这个世界都是可以被代替的吗?
如果我们的社会角色被别人替代,甚至那个人比自己做的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这种《黑镜》式的未来里,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我是我”,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出演自己角色的演员?
这让我想起了每集《世界奇妙物语》结束的时候,黑衣人大叔走出来,认真地拿出另一份契约,开始卸妆,准备下一个角色的扮演。
思来想去,我觉得能决定人之所以是为人的,并不是“氪金白起就会更爱我”的批发浪漫,那是被商人算计和利用的弱点,而是从心底里驱动我们勇敢地追求浪漫的东西,哪怕现实中的爱麻烦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哪怕这种勇气只能以氪金恋爱的方式被卑微的表达。
这种勇气是不能被量化和计算的,也就无从被估值,无从被表演,更无从被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