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欢聚一堂,共品圣贤经典,体悟人生。
感恩同修家人们的分享和纠偏,以下总结如有不妥之处,请伙伴们不吝赐教。
感受:和平--不安—享受—感恩
一、《论语》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梳理】讲诚信合乎道(当下的良知),就可兑现诺言。恭敬合乎天理,就可避免耻辱。亲近圣贤,托身于贤者,是可靠的。前两句为德,侧重于精神建设,后句属行,侧重于人际关系。
收到更重要:对经典的解读,勿定于一家,收到、滋养生命更重要,与人交流也是。郢书燕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楚国首都)郢(城市)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把"举烛"也写到了信上。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感到高兴,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解读1:对姻亲保持尊重,这种做法是可靠的。因为仁需要从孝悌开始扩充、拓展,方可靠。
解读2:亲近圣贤,托身于贤者,是可靠的。圣贤是良知光明、知行合一、合道生存的典范,亲近圣贤,与圣贤心心相印,就容易与道合一,带着觉察生活,活出觉醒状态,自在幸福体验。
每周的读书沙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进圣贤,共品经典,与经典、圣贤、同修家人同频共振的机会,不觉间读书伙伴似乎比家人更像是家人,心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感恩相遇,感恩陪伴,我爱我们。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为我是实相,因为每个人的衣食住用行,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人的付出,为此,唯有感恩,知行合一的去回馈,去行“我为人人”之事。唯有如此,才可完成能量的闭合循环,和谐共生。立在本自具足状态中,唯有无条件的爱和付出。只需光复良知,致中和,回归本自清净的状态,顺流做“我为人人”之事,“人人为我”自行运作。本自清净必然本自具足,奇迹不断。
【知行合一】亲近经典、圣贤,珍惜同修,光复良知,知行合一,合道生存。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梳理】明心见性的人,对物质条件不执著,说话做事都保持着高度的觉察,合道生活,中正而行,知行合一,可说是好学。
君子:知天命、合道,明心见性的人。
好学:学即是觉。最大的觉就是弄明白我是谁、怎么活,内求,知行合一,活出来。我们每天不在事中就在言中,每个当下对自己言行敏于事慎于行,对自己的念、言、行保持觉知,才会在有明中合道生活。
鲁国国君问孔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颜回,因为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孔圣人眼中的“好学”与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好学”区别可谓天地悬殊。“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做人再做事,行有余力再学文,孔子对智慧、品德、知识价值排序显而易见,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现状和走出校门后的生存状态都说明了孔子的先见之明。为此,走出校门后的主动再学习,对古圣先贤的智慧传承,为道日损的功夫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咱们读书沙龙的意义即在于此。
逆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求:执着。有执就痛苦,容易过度,浪费生态中的所有相关资源。境遇不重要,状态才重要。生活是道场,动气处更是自己的专属道场,要幸福必须完整体验,穿越之,回归中和。幸福与逆商成正比。颜回安贫乐道,内求,向道而行,逆商超群。凡事观心,超越物欲,跃升、合道生存。
轮回:不觉察不成长,就会在念头中轮回,情绪中轮回,境遇中轮回,终日蹉跎,一生轮回。断轮回,回归自在幸福从动气处开始。
今日之生命去向:校狗,除了吃就在寻找吃的路上。1.14 这句话更值得今天的国人思考,基本小康后,生命该往哪里去?人为何而活着?生命怎么划算怎么来。继续在物欲中沉浮还是带着觉察生活,利益众生,绽放生命的精彩。人生为体验而来,孔子讲这么活最划算,不浪费人生。儒家在言行、言事中保持觉察,与佛家追求的觉相同,我好世界自然好,先证自己。区别在于儒家更强调带着觉察,活出自己,人我一体,推己及人,经世致用,利益苍生。
孔子的自我评价:1.14 这句话可看做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明心见性,知行合一,为天下苍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而不改其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勿杞人忧天: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都是心智模式制造出来的。很多困扰都是出于假设,仔细推求,就会发现,那些假设的大前提前不真实,不存在。
【知行合一】直面情绪,提高逆商。带着觉察生活,活出觉醒状态,利益众生,绽放生命。
二、八段锦
带着觉察扇翅膀、舒适
三、《传习录》 陆澄录三十一
澄问操存舍亡章。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解读】本段可理解为陆澄录二十四“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的展开。
体用一源:此段是体和用的关系,体用一源。阳明先生以心来讲“体用一源”,他认为体是心,用是心之用,心之体即是理,心之用便是物,能得其体,用即在其中。体用一源,觉贯注于其中,任何时候都觉察。本体无善无恶,无出无入,本不动摇。出入、动静:有善有恶意之动。
应酬:做事,待人接物。
操存舍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从正面看,指人如不修养自己,不提升能量,侵人害物,会遭天地诛; 修养自己,利益众生,则被天地供养。
觉察:善处于觉察的状态,三赢。觉察则善心存在,不觉察就被蒙蔽。善恶只是用,心之本体无善恶,照亮无明,照见即光明。人的行为结果从是否有利于意识水平的提升看,有三种:善、恶、无记。觉即善,不觉就很可能造恶。只有觉,才能善。不觉察就容易入另外两种,处于无明状态。为善去恶:为善是为了去恶,恶去了,善也就不要了,不执善恶。执着于善,就二,存在皆是因缘具足的呈现,对立面的人就不认可自己的标准。绝大多数的“应该”、“正确”均不可靠,故一定要警惕“应该”、“对错”,警惕自己的信念,警惕社会共识。语言是信念和心智模式的走狗,说的与现实发生并没多大关系。觉察:一切都是觉的内容,天人本一,万物一体,光明、三赢。不觉察:五欲——情绪——被云遮蔽——三害事——害人就是害己。任何事情发生前,都有重大信号提示,不觉察就被事件提醒。
多给人点赞:说明认出自己内在有的东西,实际上是给自己点赞,都是一体的。随喜赞叹,善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
直面念头、情绪:老公看战争片,爱人看暴力片,孩子看手机.......我动气。实相是Ta面对电视、手机,我面对自己的念头、信念、情绪。零极限是对种子、念头说的,清理念头而非他人。
扶贫:精准扶贫不仅在扶人,更在扶己。扶志扶智,关键在于让对方看到自己在德行能力方面的资源和优势。
判断政策好坏标准:强化人性的优点还是激发出人性的弱点,避免政策性贫困户。尊严是自我价值感的外在表现,尊严不是外面给的,有无尊严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