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木桶原理》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基本都是通才教育,学校里的老师会管教我们不要偏科,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全面发展这个说法听上去像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的底层逻辑却是应试教育,什么意思?我下面把这个逻辑主线梳理一下,我们少年阶段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不要说那些虚的,实际就是为了高考能考的好成绩;那么怎么才能高考取得好的成绩呢?需要总分达到一定的分数线;而总分等于各科成绩之和,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各科成绩之和最高呢?这里引入一个经济学的边际效益的解释,假定我们投入各科学习的时间精力量化之和恒定,且时间精力与成绩成正比例相关,而投入的时间精力与成绩的提高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那么,在这个模型下的最优策略是什么?最优策略就是将时间和精力平均分配到各科上,这样的总成绩会最高。这里你可能会说高考还有标准分,难道不能消除边际效益吗?这个说法其实是混淆了两个概念。标准分消除的是同批考生之间的相对分数差异,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那批分数中 的相对位置的。而我们说的成绩边际效益递减则是相对于考生自己的成绩,这个是标准分无法消除的。这个观点先暂时说到这里,不往下继续了,这是第一个场景。
接下来,我们来说金融领域中的阿尔法策略和贝塔策略。
简单来说,贝塔策略就是买指数,随着大盘一起起起伏伏,我们日常听到的各种被动型基金(指数基金)就是这种。而阿尔法策略则是通过操盘手的差异化选股、择时获得超越指数波动的收益。(当然阿尔法也有可能是负的)说完这两个策略,那么大家基本就有一个清晰的策略选择了,那就是如果能力不足,应该采取贝塔策略,如果你非常牛逼,那么就应该选择阿尔法策略追求超出平均的收益。也就是说你的策略选择应该是基于你自身能力的评估和定位。这是第二个场景。
我们再从理论具象化到实例,别的例子不好举,我举一下三国的例子吧。我们一说三国,你最先从头脑里面挑出来的人物是谁?曹操和周瑜、诸葛亮、关羽吧。下来呢?张飞、吕布、典韦、黄忠、马超、赵云、荀彧、郭嘉、孙策、黄盖、甘宁。还有吗?这时你可能要花点力气才能把孟达、郭淮、孙礼、夏侯霸、诸葛恪。。。这些名字想得起来。这是为什么?
玩三国游戏的人都知道将领的五维吧,就是五项能力值的总和,其组成部分分别为统率、武力、智力、政治、魅力。游戏中五维最高的是曹操,很显然,我们第一印象想出的人物是五维都之和相当高的人物,接下来回忆出现的是有代表特长的专才,马上吕布,马下典韦、水战甘宁、弓箭黄忠。最后想起的才是没有特点五维平庸的人物。好,这是第三个场景。
最后,我们编写一个公式,成长=努力×效率因子。
努力这个就很好理解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前面说的时间和精力的量化表达。
效率因子这个可以拆分成边际效率的因子、自身兴趣因子、环境因子。这些因子可以根据阶段的不同可以正向和反向作用于因变量“成长”。
我本来还想慢慢说的,但是时间不够,来不及慢慢推导了,直接丢结论,请准备好。
结论就是,对于人生和职业生涯,开始的时候该怂还是怂,不要浪要全面发展;中期可以骚操作一下,专攻某一个领域或专业;最后还是要补齐短板,才能灵活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变得非常牛逼。
本文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