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 15:30
《被讨厌的勇气》
序
一直以来都想每天找个空闲时间看看书并且做一些记录感想之类的,在过往的经历中,认识到了自己的心理上总是比较容易压抑,长此以往在生活中带来了挺烦的精神内耗,自己还是太在意他人眼光,由此想着去学习一些相关知识,从而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一次机会与她交流过程中得知此书,于是借此契机希望以此为开始记录我的自我学习过程。
感
引言:
我可以说就是这个青年本人了,只有利益的现实主义,真的是我把世界看的复杂了吗?我相信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个人的看法是主观的,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理念,对我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没有任何帮助,真的就像哲人所说的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我自己怎样吗?我自己不觉得我有勇气能够摘掉墨镜看待世界,更何况还要接受新世界刺眼的阳光,我就是这么一个既想要闯出一片天地又想要一直维持现状的矛盾个体,在面对多个任务时会严重焦虑,我也讨厌自己的这种懦弱甚至瞧不起自己。我真的能够改变自己吗?对此我抱有疑问。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一进入书房,青年便弓腰驼背地坐在屋里的一张椅子上。他为什么会如此激烈地反对哲人的主张呢?原因已经不言而喻。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对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张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这不就是我吗,由自卑逐步演变为讨好型人格,甚至和一个不熟悉的人对话内容都是自己斟酌再三的,我自己都觉得尴尬,我又何尝不羡慕那些走哪说到哪的人,我想着通过自己对专业领域的学习丰富自己的自信,殊不知这是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
原因论和目的论
’我‘认为是由于朋友之前的某些原因才导致他不想出去的结果,这是决定论,也就是说‘我’现在或者未来是由我的过去的原因所决定的,难道不是吗?我现在的心理状态我觉得是由我过去的某些原因一步步叠加起来的。哲人认为决定论其未来或者现在是无法改变的,是由于朋友先有不想出去的目的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阿德勒称之为目的论
Q : 也就是说我现在的社恐是由于我不想接触外界的目的所引起的,那么明明我很排斥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变成我的目的呢?
一味的寻找现在结果的原因,而没有看到现在的行为的目的,也就是说我没有看到我的行为的本质目的,更确切的说是我现在的目的造成了我现在的状态而不是我过去的原因所导致的,如果一直盯着过去的原因而没有看到我想要的目的本质,去改变它,便会一直止步不前。
Q 我的目的是什么?我是出于想要表现出自我,想要自信的目的,所以才去刻意的迎合他人,久而久之我慢慢的自卑了吗?
5月25日 17:11
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可能确实是我的过往经历,形成了渴望被关注的目的,进而导致了自己的小心翼翼,保持自己的形象。
哲人: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青年:您是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哲人: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虽然有些感情看起来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就像愤怒一样,看起来是一瞬间,但是其还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当我和父母吵架时所表现出的无非是想要证明自己,换言之,这种感情是在可支配下的一种手段,同样的,人也是不受感情支配,不受过去支配,过去的是客观事实,我们现在的状态取决于赋予过去事情的意义
暂人:还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你认同这种价值观吗?
青年:这一点我也不想认同。尽管不愿意认同,但过去的力量的确
很强大啊!
哲人: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青年:总而言之,您的主张还是以“人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的吧?
哲人:当然。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青年:明白了。那么,我再说说另一位朋友的事情。我有位朋友Y是一位非常开朗的男士,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谈得来。他深受大家的喜爱,可以瞬间令周围的人展露笑容,简直是一位向日葵般的人。而我就是一个不善与人交往的人,在与他人攀谈的时候总觉得很不自然。那么,先生您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应该会主张“人可以改变”吧?
哲人:是的。我也好你也好,人人都可以改变。
青年:那么先生您认为我可以变成像Y那样的人吗?当然,我是真心地想要变成Y那样的人。
哲人:如果就目前来讲恐怕比较困难。
青年:哈哈哈,露出破绽了吧!您是否应该撤回刚才的主张呢?
哲人:不,并非如此。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你还没能理解阿德勒心理学。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我内心深处是渴望改变的,同时我又感觉我有必要改变吗,现在的我不好吗?
如同青年所说的,我同样同意知识是作为积累的认识学习这些不会对我的性格改变有任何帮助,我想成为别人是因为我现在不幸福,我渴望改变,渴望变成我向往的人
哲人: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我这么说没错吧?
青年:……是的,的确如此!我承认我很讨厌自己!讨厌像现在这样与先生您讨论落伍哲学的自己!也讨厌不得不这样做的自己!
哲人:不是吗?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哲人:我还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话。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哲人: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的确,这种善是一种利己的善,我的不幸是我自己选择的,是出于我利己的选择,我一直想做中心,然而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现在的不幸。
感觉哲人所说,性格广义上说其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我所持有悲观的世界观,也就形成了我所选择的这样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换而言之,性格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的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膝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青年: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
哲人: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青年:您是说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青年:……现在您又用了“勇气”这个词啊。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总结
过去的事件是客观的,是我赋予了其意义选择了我如今的生活方式,这种选择是一种利己的,我的感情,生活方式等都是基于我的目的所产生的,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我所缺乏的是获得幸福的勇气,这使得我安于现状,害怕改变。或者说,我缺乏的是摒弃现有生活方式的决心。我害怕因为自己的改变去破坏别人对我的印象,这种自作多情困扰我太长时间了,每当我想要走出这种感觉,需要大胆的表达自己,这种自作多情的想法都会把我打回去,可以说是无数次了,话到嘴边说不出这种,就是因为我抱有这种幻想,而这种幻想是出于我渴望他人关注,害怕自己形象破坏的目的。因此也就造成了我只关注自己的缺点,讨厌自己。我要做的就是有勇气去抛弃这种幻想,敢于正视自己!
哲人: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对于拖延症的我来说,明明想干事情很简单,但是总有其他各种理由去把事情变得复杂。今后我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拒绝拖延的人,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