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月兰
20171030 星期一 冷
国庆在福州,某日在餐厅见到的一幕盘亘在脑海久久无法忘怀,也没有刻意去记忆,却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又浮上脑海。
那天晚上不舒服,早上起晚了。到餐厅已经不早,各大圆桌上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位或认识或不认识的就餐者,我就近选了一桌坐下。
对面坐着两位女子,一位年轻的圆脸女子,一位年长的老人。年轻的慢悠悠地在告诉老人,去年是自己状态特别差的一年,打官司,到现在也没有解决,一直就拖着。身体也出了状况,确诊患了癌症……
她的话,让我不由得对她留意起来。她应该和我年纪相仿,黑色裙子外套着一件墨绿色的开衫。化着淡妆也掩盖不了脸上的各种斑,是那种过度化妆灼伤了皮肤留下的斑。她慢条斯理地说着话,圆圆的大眼睛时而注视着老人,时而溜达着四周,几乎没有顾上吃,勺子在碗里舀啊舀的,就是没往嘴里送。
老人显然第一次听说这回事,很是惊讶,“哦呦”“欧呦”地应和着,又说了个名字,问他是否知道。圆脸女子说,你只当不知道啊,不要去告诉别人,他也是不知道的,我不想影响他。每天功课很多,我常常要陪着他做的。现在自己必须好好的,不然就没有办法陪着孩子长大……
听着听着,我明白了她们俩的关系,原来是一对母女。老人显然不愿意相信这会是真的,提醒女子回去后再去复诊一下,说医院也有误诊的,像***就是的,后来到北京去复查的才知道根本没有这回事……
女子恼怒了,声音提高了些许,一只手不停地比划着,气呼呼地对年长的说:好,就当我没有说这件事,你就当不知道,好不好?就当我没有说!别人知道了,都是劝我赶紧治疗,你倒好,告诉我这是医院误诊!难道我没有病,会说自己有病啊?你就当我没有说,你就当不知道,好不好……老人也不辩解,任凭女子抱怨,最后轻轻解释说,我不是不相信,是我觉得你得赶紧再去复查一下,有病赶紧治。
听着女子的话,我心里真是难过。老人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且她的表达也没有任何错误,她是着急、担心,不希望这样的不幸会降临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希望这只是一个误诊,她也希望女子回去就再去复诊。可是,在女子听来,却是如此逆耳,让她有了那么过激的反应。
女子听到的,显然不是她想听到的。她想听到什么呢?她继续在絮叨,公婆也是知道的,他们也都知道的,他们都仍然希望我像个正常的人一样继续忙碌,可是我哪里可以啊?你也以为我很好吗?前几天我在家一点力气也没有,走都走不动路……要是我死了,***怎么办?现在我必须好好的,要不是我自己想要活着,我可能早就不在了……
原来,这些才是女子真正想表达的,我有点同情她了。可年迈的母亲,又如何承受这样的打击呢?如果当初选择隐瞒,今天不也得理解自己的母亲并劝慰更为不安的母亲吗?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却完全忘记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系。”还是武志红说得好。
表达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有时候可能无法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我们能做的是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感受,而不是自以为是地揣测、评价或者抨击与发泄。拥有情感链接与理性思考,才可能杜绝借机宣泄情绪。
世界在我们眼里,可世界在我们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本身,更是我们自身。看见世界,看见他人,也要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伤感,也看见他人真实的痛苦,不急于表达,不粗暴评判。
“没有语言,人能通心;有了语言,就隔断了心”,只在于人人都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正确的,是充满爱的,哪怕如疾风骤雨。可是,怎么可能是这样呢?即便最亲近的人,尤其最亲近的人,倒越发多了不该有的隔阂。
“看到奶奶那样,我会气恼。但冷静下来会发现,其实错误的还是我。对她,还有什么不能够包容的呢?就让她成为她吧,不要再想着改变她。”周末,某娃与我聊起他最近的体悟,他的这些话让我感动。孩子的成熟在于能够体察他人的情绪,接纳不完美的亲人。
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我又想起了那天萍水相逢的母女,想起相互爱着的两个人因为语言的歧义、感受的差异而产生的不愉快。
但愿每个人都幸福安宁,静守岁月,微笑向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