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旅游,除了去桂林阳朔游玩了一番,还特意带女儿去了一趟灵渠,让女儿开开眼界,增长知识。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而是当年郭沫若参观灵渠后发出的感叹。但不熟知历史的人很难对郭老的看法产生共鸣。
之前我所听到的关于灵渠用得最多的不屑之词是:“一条水渠而已!”。灵渠确实小,迂回曲折不过36.5公里,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就像漓江与湘江之间一个小小的连字符:“-”。这个连字符的宽度甚至不足以标注“灵渠”这两个蝇头小字。
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民国年间,又称为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榕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人们把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据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岭南发兵,打了三年以后才决定凿灵渠,灵渠的开挖将近用了四年时间。
秦始皇为什么要开挖灵渠?就是为了给士卒运送粮饷。灵渠未开凿之前,秦军的粮饷靠人力肩挑背运,就算用车载,岭南山高水险,道路崎岖,一车又能运多少?加上运送人员在长途搬运中自己的消耗,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就更少。在当地筹粮嘛,当时岭南地区人烟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种,产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与禽兽为伍,秦军到那里去找粮?没有粮食,又那敢轻敌深入?战争只有旷日持久了。所谓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原因就在这里。灵渠凿成以后,秦军有了充足的粮饷,因而一鼓作气,勇往直前。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四十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灵渠最为经典的设计是渠首的大、小天平与铧嘴,它们共同作用,三七分配南渠和北渠的进水量。铧嘴是一座长70米的导水堤,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把河水劈分为二,其中七分水顺大天平回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即所谓的“湘七漓三”。
灵渠在历史上的作用十分重要,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扩大中国陆海疆域,对确保中国南疆巩固,对改变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对推动岭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加快汉越民族的融合,对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对加强中国对外友好往来、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以及对中国当代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灵渠奠定了中国崛起的最初基础,就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而言,灵渠堪称伟大的水利工程。
灵渠虽经历代修整,时至今日,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仍放射出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