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儒家的入门,学习的次第是怎样的呢?
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及:“四书”的学习顺序,从《大学》开始读起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是儒学的大门,是开“纲目”的——“三纲八目”,就是三纲领、八条目。
《论语》是根本,也是主干。毕竟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
《孟子》是发越,既有生发,也有超越。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正是《孟子》的发越
《中庸》,就到了微妙处,达到天地人的三合一的最高境界。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逐渐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
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腹有诗书气自华。
修身养性,就在读书,读一些圣贤的经典。
以上摘要,社群共振,语音分享+诵读+抄写经典,有熏习的氛围,欢迎一起共修,正己化人,造物先造人,造人先造己。去夯实自己的承载力。
君子求诸己
是指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
你这一辈子所有外部的成就,都是你心灵的显现,你的心是一个什么状态,你外部的事业就是个什么状态。
你哪一天干事的时候,我的事业失败了,表面上是外部失败了,其实不是,其实你外部失败的秘密是你内心里边有一块还没有化掉,你内心里的障碍没有化掉,所以外部的失败,其实是内部你的心性还没有修好。
所以完整的说法:你心灵的状态和高度,决定了你事业的高度和成就,你外部遇到的障碍,实质上都是你心灵内部的障碍,所以修心,其实就是行。
王阳明把这个秘密说出来了,吾性自足,一定在心地下手,
知行合一,亲民,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