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上,大理寺卿汪束向陛下进言道,“启奏陛下,九公主中毒案的嫌犯婵儿已经招认,她乃是翊王身边的死士,受翊王殿下的指使给太子下毒,阴差阳错却害了九公主。根据嫌犯的供词,我们从翊王府书房内搜出了毒物,此案人证物证齐全,但因牵涉皇子,案情重大,微臣不敢擅断,故奏请陛下圣裁。”
1.大理寺卿汪束一向的陛下的人,所以,他在朝会上向陛下进言,必然是陛下直接授意的。因为陛下知道,这个案子哪怕已经被他做成了铁案,经过了豊朝所有的司法程序,也休想避过高相去。与其如此,不如做出大公无私的样子,在朝堂上公开议事。
2.摄影导演特意给了赵世玄一个镜头,此时的赵世玄,竟然和宣德王、忠王、李酽一样,听到李承鄞所涉及的九公主投毒案已经成了人证物证俱全的铁案,竟然满脸平定。编剧暗示,赵家已经舍弃了李承鄞,他们绝不会为保住李承鄞,出一分力。
3.大理寺卿汪束在说完了话以后,摄影导演又分别给了高相和叶成一个镜头,他们都凝视着皇帝,想听皇帝的态度。编剧借此暗示,在朝廷里力保李承鄞的,只剩下了高相一党。
陛下下令道,“先把翊王关押在大理寺,等候朕亲审!”
大理寺卿汪束立刻应诺道,“臣遵旨!”
皇帝与大理寺卿汪束为了这个九公主中毒案,不过是想要走过过场罢了,所以,他们心照不宣地唱了这么一场双簧。
一旁的宣德王与忠王则继续按兵不动,他们觉得,自己的伎俩已经骗过了皇帝,李承鄞应该已经无力回天了。
陛下挥了挥手,示意曹芨,可以下朝了。心如明镜的曹芨也十分清楚,陛下想要避开力保李承鄞的高相,于是立刻高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就在宣德王一党试图下朝离去的时候,高相高声道,“臣有事启奏!”摄影导演立刻给了高相二子高坤一个镜头,暗示此时的高坤也觉得奇怪,自己的父亲为什么在陛下非要下朝的时候,不像以前一样,顺从陛下的意志,上赶着去进言。
难道高相就不知道陛下在一夜之间把这个案子做成铁案,又在早朝的时候走个形式,是非要治李承鄞的罪吗?高相当然知道。此时的高相,是此时这部剧中唯一最懂皇帝心思的人了(李承鄞也马上抵达高相的境界)。高相一向顺从皇帝的心意,但是高相更知道,皇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皇帝是要治李承鄞的罪,实际上皇帝是在砍断高家在整个朝堂的根基。试问,若是李承鄞被治了罪,彻底失去了即位的资格,他们高氏一族也就失去了一直以来所拥立的皇子,进而失去高氏一族在朝廷中的未来。
上一次,皇帝要派人去镇守丹蚩,高相就对李承鄞说过,“其实谁去镇守丹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翊王殿下不能去。”那个时候,虽然李承鄞不知道皇帝的真面目,不知道陛下绝不肯让他登太子位的本心,但高相是知道的。为了高家的未来,高相也必定会不顾一切力保李承鄞,李承鄞、还有高相一党都已经被逼到了这个份子上了,高相才不肯韬光养晦,独善其身,他更不怕那个徒有其表的宣德王一党,于是他非要动用自己在朝堂中的势力,和宣德王、陛下斗到底。
高相立刻拄着拐杖站起身来,表明他为李承鄞力争到底的态度。皇帝面对高相这个权臣,也一向十分客气,于是他慢慢地转过身,说道,“高相请讲。”
高相对陛下行礼道,“陛下,臣斗胆进言,此婢女的行为和证词,不足以证明翊王有罪!她有可能是作假或诬陷!”
高相目光炯炯,紧盯着陛下,略一沉吟,又接着说道,“翊王性情温厚善良,豊朝上下人人皆知,恐怕此事另有隐情!”
1.高相这个权臣,平时是很知道收敛的,他一直在装病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高相也是一副眯缝着眼睛,不理朝堂细务的姿态。但是此时的高相,是瞪大了眼睛,坚定果敢、不可质疑地为李承鄞说情,本身就是在明确地告诉陛下,我一定会力保李承鄞到底。
2.高相为了保住李承鄞,首先要做的就是向陛下进言,表面上来看,此案铁证如山,但是那个婵儿极有可能是作假或诬陷。当然,此时的高相还是收着说的,他并没有说,婵儿背后有人,免得激怒陛下。
3.高相为证明李承鄞无罪,说的第2条理由,就是对陛下讲李承鄞的品性。高相和皇后、陛下一样,是看着李承鄞长大的,自认为十分了解李承鄞的品性。高相坚信,李承鄞本性良善(此时的李承鄞的确如此),他怎么可能做出给自己的亲兄弟投毒的事?!
高坤听到自己的父亲斩钉截铁地说出了这样力保李承鄞的话,也立刻站起身来,对陛下进言道,“请陛下重审翊王案!”满朝属于高相一党的朝臣,见到高相二子高坤都这样了,也赶忙以高坤和叶成为首,站起来进言道,“请陛下三思啊!”
从站起来的朝臣数目来看,高相一党在朝廷中还真是树大根深。在高相振臂一呼之下,足足有一半的朝臣站起来为李承鄞说情,陛下绝不会不把这么多朝臣之进言放在眼里的。
在一众朝臣站起身来的时候,在一旁的赵世玄的脸色终于有点不同寻常了。原来高相一党在朝中势力这么大!
宣德王和忠王,则冷眼旁观半个朝廷的朝臣给李承鄞说话,他们当然知道,扳倒李承鄞首先得过高相这一关,绝不会容易。这就为后面,李酽向陛下进言,李承鄞与先太子遇刺案有关以激怒陛下埋下了伏笔。
此处再次出现细节,摄影导演又给了赵世玄一个犹疑不定的镜头,他是有点松动了。他见到半个朝堂的朝臣都在力保李承鄞,便觉得李承鄞也不见得保不下来。
所以说,此处出现隐藏情节。赵世玄为什么就有点犹疑,甚至有点松动了呢?瑟瑟对李承鄞的情意,绝对是功不可没。瑟瑟虽然被赵世玄软禁在家里,但肯定是没少为李承鄞说话,甚至是不吃不喝,整日里向赵世玄哭诉,希望赵世玄能帮李承鄞说说情。赵世玄一向关爱自己的妹妹,当然就会有点松动。
但是,赵世玄毕竟还是没有为李承鄞说情,他还是秉承了父亲离开前的意思,一旦李承鄞出事,便要与李承鄞划清界限,没必要让他们赵家为了李承鄞的挫败而陪葬。
高手过招,向来无声。陛下和高相,为了李承鄞是杠到底了。他们面色不善,又眼神犀利地互盯了对方一眼,一副我就是不肯后退的模样。
陛下花了几分力气,才压住了自己的怒火,“朕都还没定他的罪,你们却一个一个地替他说情!”陛下假笑了一下,又说道,“朕今日才知道,原来他的人缘有这么好啊!”
1.陛下是今日才知道,李承鄞是高相力保的皇子吗?才不是,他不过是假装不知道罢了。为的是不要激怒高相这个权臣,撼动他自己的帝位。要不然,他非要把李承鄞赶出上京做什么?!
2.不过,陛下也没收着说,他试图恐吓高相一党的其他朝臣,叫他们知难而退。陛下说,我都没审他,没给他定罪,你们就一个一个地要我重审此案,替他说情,是在怀疑我这个陛下不够公正贤明吗?!
高相要力保李承鄞到底,当然不会随随便便被陛下的恐吓吓住,他也不肯收着说了,于是高相又进言道,“臣只怕,此婢女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让皇室蒙羞!”在高相进言的时候,摄影导演又给了宣德王一个镜头,表明宣德王就是那个别有用心利用婵儿构陷李承鄞的人。
高相直接向陛下指出,我为的是皇家的脸面,才不是为了别的。这个婢女,背后肯定有人,让真正投毒的幕后黑手逍遥法外,却治淳善无辜的李承鄞的罪,这不是让皇室蒙羞吗?!
编剧笔力精深,不忘趁机讥讽时时处处藏污纳垢,冷血无情,还自诩自己是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豊朝皇室。若是独裁者有廉耻,还做什么独裁者?!
陛下听了高相这样咄咄逼人的话,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呢,一旁的鲁莽行事的李酽就忍不住了,“陛下!”李酽快步走出朝列,向陛下进言道,“现已人证物证俱全,还有什么好查的?!大家都说翊王善良,我看未必吧?此前先太子与翊王一起去西境,可最后就他一个人回来了。又在丹蚩拿下了战功,这难道……”
1.李酽的进言,绝对是宣德王授意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用先太子李承稷的死,往李承鄞身上泼脏水,在洗白自己的同时,通过证明李承鄞曾经害死先太子,自然便有动机、有能力再来害宣德王这第二任太子。
2.李酽特意强调,李承鄞在丹蚩拿下战功之事,暗示了宣德王一党妒贤嫉能的本心。他们非但自己没有立下军功的本事,还不准其他人建功立业。李承鄞在丹蚩立下战功,反而成了他被诬陷杀害先太子的理由了。
3.但是,宣德王毕竟不像高相,更不像皇帝,他考虑事情不周全,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派李酽向陛下这样说出这样子虚乌有的进言,以挑动陛下的情绪,坐实李承鄞的罪证,反而使得李承鄞与高相一党得到了扳倒自己的把柄和借口。
说起来,皇帝也够糟心,他属意宣德王做太子,但是宣德王偏偏是心狠手辣、无德无才的那一个。无德就罢了,有廉耻、有品德是做不得皇帝的,李承鄞最后可不就是毫无底线,毫无道德。但是宣德王偏偏还自作聪明,挂一漏万,只会耍些小儿科的心机。皇帝为了力保宣德王,可是做尽了查漏补缺的事,他先是提前发作铜钱案,故意留下空子给忠王钻;又亲手了结了婵儿,免得婵儿被高相一党利用,去针对宣德王。你现在还扯出了先太子李承稷的事,这让陛下如何帮宣德王转圜?他只能趁机发作,给高相一党留下这个把柄罢了。
皇帝为了坐稳自己的皇位,不顾一切非要扶宣德王上位,本身就是一种讽刺。编剧在暗示观众,独裁者心中,自己的利益是大于江山社稷的,这也是无数封建王朝最后覆灭的原因——整个体制是逆淘汰的。
李酽大喊一声“陛下”的时候,把一旁的赵世玄吓了一跳,编剧暗示,赵世玄真的是在犹豫,要不要帮李承鄞出头,为了自己的妹妹力保李承鄞。
不过,宣德王一党的李酽在向陛下进言的时候,赵世玄又冷静下来了。编剧暗示,赵家还是惧怕宣德王的气焰,才不会帮李承鄞出头。李承鄞在下一集中扳倒宣德王,赵家是一点儿力都没出。
宣德王立刻开始和李酽唱起了双簧,他大喝一声,“李酽!”责令李酽闭嘴。李酽瞧见宣德王面色不善,也连忙按照计划住了嘴,下跪认错了。
皇帝开始若有所思起来,一方面,知道先太子李承稷是死在宣德王手里的他,是在为自己最钟爱的儿子痛心;另一方面,他又从宣德王那里,得到了一条逼迫李承鄞认罪的好办法——你给我好好解释解释,为什么你可以死里逃生,而先太子李承稷却魂断西境?!
宣德王立刻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他向陛下行礼道,“父皇莫听李酽胡说八道!即使五弟真因婢女之事对我怀恨在心,他也不会对大哥下手的!”
宣德王为什么要为李承鄞说情呢?还不是因为李酽所说之事是子虚乌有,再加上他做贼心虚,惟恐陛下不信、又怕陛下顺着此事调查下去发现事实真相的宣德王,忙忙地为自己和李酽找退路。同时,这还可以在陛下面前得到他友爱兄弟的分数。
但是,宣德王也没有收着说,他虽然帮着李承鄞在刺杀先太子一事上说情了,却也不忘趁机构陷李承鄞曾经毒杀他的阴谋,他再次跟陛下强调,李承鄞就是为了自己惩治他身边的婢女的事才想要投毒杀死自己的。
只不过,这样的伎俩在高相眼中,实在是太过拙劣。之前,高显就曾经刻意叫裴照抓来真巴吐尔,再把押解巴吐尔的差事交给李酽,以抓住宣德王一党趁机偷梁换柱,刺杀李承稷的把柄。所有的证据,都掌握在西境安护府高显的手中,高相自然也知道。所以,浸染朝局多年的高相一眼就看穿了宣德王和李酽这番“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他轻轻闭了闭眼,才不会把宣德王一党放在眼里。
高相能看穿了这一切,陛下自然也能看穿。他早就知道,宣德王才是刺杀先太子李承稷的凶手。但是,为了他的皇位,他才不会为自己枉死的儿子伸张正义,他只会假意着了宣德王一党的道儿,配合宣德王去逼迫李承鄞。
只不过,陛下为了安抚高相一党,还是略一沉吟,下令道,“罚李酽三个月的俸禄,回家闭门思过,一个月内不准上朝!”说完,拂袖而去。李酽也立刻叩头表示认罚。
陛下再次表露出刻意偏向宣德王、保全宣德王的模样,他虽然惩罚了李酽,但只是罚了他俸银,叫他回家闭门思过而已,并没有触及宣德王的根本,更没有打痛宣德王,让他得教训。而且,陛下还趁机示意退朝了。他想要让高相帮李承鄞求情的事不了了之,然后立刻去提审李承鄞,把他赶出上京。
李酽并没有承袭他父亲的王位,不过是一个世子罢了,竟然以下犯上,平白无故说出这样狂悖的、诬陷翊王李承鄞的话,陛下也只是罚俸银、叫他回家闭门思过而已,高相当然也明白,陛下对宣德王一党,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本心,他是打定了心思趁机打压自己这一党的势力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高相一定会在李承鄞被诬陷这件事上与陛下斗到底。
曹芨宣布退朝后,宣德王与忠王互相凝视一眼,编剧借此暗示,之前李酽所说的那番狂悖之言,都是宣德王与忠王提前指使的。李酽一向有勇无谋,他才想不了之前那一番明明是空穴来风却听起来有根有据的进言。
在陛下刚刚下朝的时候,被顾剑救了一命的小枫终于幽幽醒了过来。
戏文里说,“朝臣待漏五更寒。”这是在说,为了上朝,住在上京的大臣们,一般五更天(也就是现在的凌晨3点-5点)的时候就得去宫中等着上朝了。后来,高相就是在上朝之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高震出了事,痛心不已直接昏厥过去,那个时候,天都没亮,高相正在高坤的侍奉下上马车。唐朝时,一般皇帝朝会的时间是在辰时左右,也就是早上的7点-9点。这也就是说,顾剑对小枫的解救非常及时,也非常彻底,小枫体内的生物钟竟然还能奏效,摆脱了毒药控制的她,在每天清晨她醒来的时刻,再次清醒了过来。
小枫醒来的时候,阿渡一直在握着小枫的手。担心不已的阿渡,虽然知道小枫已经得救,但还是不敢合眼,她又照看了小枫一夜。
小枫慢慢地睁开了眼睛,阿渡一直一瞬不瞬地瞧着小枫,当然立刻发现小枫醒了,她大吃一惊,仿佛不敢相信小枫醒了一样,于是她又紧紧地握住了小枫的手。
小枫也立刻感觉到了,有人握着自己的手,于是慢慢地转过了眼眸,瞧了一旁拉着自己的阿渡一眼。
阿渡见到小枫非但醒传过来,意识竟然还很清醒,还能认出自己,简直是喜极而泣。(麻麻也恨不能喜极而泣,女鹅啊女鹅,你终于醒了,那群冷血无情的豊朝皇室中人,我已经彻底厌弃,尤其受不了皇帝与宣德王,麻麻亟需你这个小天使来治愈我啊!)
小枫一看阿渡哭了,便心疼起阿渡来,她问道,“阿渡,你怎么了?”说着,小枫就伸出手来,给阿渡拭了拭泪。
我们小枫就是这么善解人意,她刚刚死里逃生,见到阿渡为她哭了,想到的不是自己,竟然是阿渡。
小枫难道不知道自己中毒吗?她当然清楚。因为她的意识已经恢复了。小枫又对阿渡微微一笑,对阿渡表明,自己已经无事了,你不要再着急,再伤心了。
阿渡又紧紧地握住了小枫的手,她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了,她先是只顾着哭,又忙忙地对小枫笑了一下,表示自己无事,不会再着急,再伤心了。
小枫与阿渡之间的感情,才是本剧中最纯粹、最美好的感情啊!
镜头转至大理寺。皇帝在摆脱了力保李承鄞的高相一党的纠缠后,又立刻来到了大理寺,亲自来提审李承鄞了。
皇帝说,“你若早点认罪,朕可以从轻发落!”
李承鄞连忙为自己辩解道,“父皇,我什么也没做过,您让我如何认罪啊?!”
按照皇帝的计划,若李承鄞肯主动认罪,那他就可以彻底越过高相一党,叫李承鄞再无翻身之日。所以,皇帝试图用李承鄞早点自己认罪,他就会从轻发落此事来引诱李承鄞。
此时的李承鄞虽然没有认清皇帝的真面目,但是他也绝不肯认罪。他想要扳倒宣德王,得到太子位和自己的心上人,他怎么可能认罪?!
此处有1个细节,就是编剧让李承鄞跪着,而皇帝高坐于上。编剧借此暗示,皇帝非要用权势构陷李承鄞,把他赶出上京的本心;而李承鄞乖乖跪地,又代表着李承鄞心里还是信任父皇,想要向父皇申辩,让父皇帮自己主持正义的。
皇帝逼迫李承鄞道,“铁证如山!你要朕如何信你?!”
李承鄞立刻为自己申辩道,“父皇,我如果真的要去毒杀太子,也会派一个不相干的人去,我为什么要派自己的婢女去,授人以把柄?!”
李承鄞首先点出了宣德王在构陷自己的最大漏洞,就算婵儿是我的死士,我就不怕我派她出去,被父皇你察觉,来追究我毒杀太子的罪孽吗?我难道连后路都不为自己想一想?!
李承鄞向皇帝申辩,就只为了这一点,婵儿都不是我的人,您去查一查她到底是谁的人,不就真相大白了吗?!如果您真的想知道是谁毒杀太子,只要抓住婵儿不放,顺藤摸瓜,就够了!反正,谁都可能是给太子投毒的人,我这个婵儿明面上的主子,绝不会给太子投毒!
陛下听到李承鄞这么为自己申辩,当然知道,他冤枉李承鄞了,陛下忍不住移开了自己的目光,脸色也变了。编剧借此暗示,陛下对李承鄞,是真的有父爱的,他在违背自己的本心逼迫李承鄞,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皇位,为了李承鄞背后的高相逼迫李承鄞罢了。
之前就已经分析过,陛下没有顾念任何人的性命,他任由皇后毒死了顾淑妃,又任由宣德王毒死小枫。可是面对自己最爱的女人给自己生下的儿子,陛下还是心软了。他只想把李承鄞赶出上京,彻底剥夺他即位的资格而已,在皇帝心里,李承鄞太心软,不适合当太子,背后还有高相,就更不能让他当太子了。无论如何,他都要先保住自己的皇位,所以,他违背了自己对李承鄞的父爱,硬保宣德王到底了。
李承鄞接着说道,“这一切的一切,如此明显地指向我,您不觉得太可疑了吗?!”
李承鄞也知道,这都是宣德王的诡计,所以,他也没收着说,他直接在陛下面前,彻底和宣德王撕破了脸。直言有人在构陷自己,还手法拙劣。李承鄞对父皇说,您一向慧眼如炬,为何就看不明白这件事?
陛下很快就平定好了自己的情绪,继续逼迫李承鄞起来,“如果今日死的是太子,那就没有什么可疑不可疑的了!”
陛下继续试图找出李承鄞话里的漏洞——你说的是很合理,但是我怎么知道你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婵儿真的把太子毒死了,你一下子结果了自己最大的政治对手,太子之位自然会落在你的身上,这么大的好处,难道你就不会冒险一试?!
当然,陛下的这番言辞之中,是有漏洞的。因为除了宣德王,陛下还有荣王和允王,如果李承鄞真的毒杀了太子,他被治了罪,也不是没有人即位。
李承鄞叹了一口气,他是又委屈,又气恼,“你如果真的愿意相信这些拙劣的证据,我也无话可说!”
这时候的李承鄞,尚未发现他父皇的真面目,所以,他彻底气恼,都不屑于为自己申辩了。
陛下听了这样的话,立刻摆出了雷霆之怒的姿态,他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把李承鄞给吓了一跳。
陛下又继续逼迫李承鄞道,“那朕再问你,承稷的死,你怎么解释?!”
陛下开始用宣德王刚刚用过的伎俩,他想要用李承鄞根本就说不明白的李承稷的死,来反证李承鄞有毒杀宣德王的动机。
李承鄞一听这话,立刻就愣了。这不是在说宣德王吗?为什么忽然之间说到了皇长兄?!
李承鄞抬起了自己澄澈的眼眸,瞧了正在死死盯着自己的父皇一眼,说道,“父皇,您这是什么意思啊?我不明白!”
在陛下心里,李承鄞当然不明白李承稷的死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立刻顺杆爬,继续逼问李承鄞道,“当时是你们两个人一起去西境安护府的,为何到最后,只有你一个人生还回来?”
陛下在质问李承鄞,当初就是你杀了李承稷,如今你故技重施,给宣德王投毒,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怎么,我还冤枉你了不成?!你想洗白你自己,就先得向我证明,先太子的死,与你无关!
李承鄞当然听懂了,父皇在怀疑他在西境杀了李承稷,要不然,为什么李承稷魂断西境,而我却死里逃生了?!
李承鄞听到这个消息,先是觉得震惊。父皇为什么会怀疑我杀了皇长兄?难道,我在丹蚩人手中死里逃生,还错了吗?我只有死在丹蚩人手里,才能证明我曾与皇长兄同生共死?!
但是李承鄞很快就想明白了,父皇为什么要这么质问自己。因为李承鄞不仅经历过丹蚩人的刺杀,还经历了高相所派来刺杀先太子的第1波刺客的刺杀。第1次刺杀的时候,他奋不顾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皇长兄之前,高相才不得不放弃了刺杀先太子的计划。
李承鄞立刻就站起身来了。他自认为发现了父皇在逼问自己先太子遇刺案与他有关的关窍,这也是父皇无视他被宣德王构陷的事实真相,非要治他的罪的关窍——因为我背后有皇后与高相的支持!
李承鄞恍然大悟,如梦如醒。原来原来,父皇根本就不会允许我登上太子位!他也从来没把我当儿子!他一直在忌惮我,因为我背后有皇后与高相!
此处出现细节,编剧终于不再让李承鄞跪了,站起身来、伫立在陛下面前的李承鄞,其实和高坐于上的陛下一样高。编剧借此暗示,当李承鄞不再奢望陛下帮自己伸张正义以后,当李承鄞真的发挥自己的智谋,利用自己背后支持自己的势力以后,他其实和陛下一样高。他会取代陛下,成为下一任豊朝的君主。
皇帝站起身来,接着就要往外走,他不想审问李承鄞了。原因有二。
1. 皇帝自以为已经解决了李承鄞。你说不清楚你与先太子遇刺案有关了是吧?那我为什么还要审你?
2.皇帝知道,李承鄞绝不肯认罪,那他也不肯与李承鄞白费口舌了,我只需要解决掉婵儿这个关键证人,叫这个案子成为无头公案,就可以彻底堵住高相一党力保李承鄞的嘴,达到把李承鄞赶出上京的目的。
李承鄞眼见着父皇往外走,立刻紧盯父皇道,“父皇!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您难道看不出来吗?!”
李承鄞是被父皇突如其来的有关先太子遇刺案的逼问给打击懵了,被他刚刚发现的父皇的真面目打击懵了,他一时反应不过来如何为自己申辩。但是,李承鄞也不肯放过最后一丝机会,他赶忙试图向父皇申明有关宣德王差点中毒的事实真相。李承鄞说,他被构陷给宣德王投毒,宣德王才是真正且唯一的受益者,他才是最有动机来污蔑自己的人!您不可能看不出来!
皇帝听了这话,紧紧地抿了抿嘴,但是他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徒留下一脸惊诧的李承鄞,呆立在原地。
在李承鄞说到“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的时候,摄影导演就立刻给了陛下一个镜头,编剧借此暗示,李承鄞被构陷,宣德王才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只是陛下坐稳皇位的一个工具,真正的、最大的受益者,是陛下。
李承鄞一脸的惊诧,我甚至能从李承鄞的眼眸中,看到一丝整个世界在自己面前坍塌后的呆滞——他是真的没想到,一向慧眼如炬的父皇,原来会故作糊涂,非要治自己的罪、牺牲自己不可。
李承鄞想起了先太子告诉他的话,这也是贯穿整部电视剧整条权谋线的唯二法则。
1.“但我想告诉你一件事,今日有人保护你,明日便有人害你!而这些人都将会是一种人,为权力追逐、为权力疯狂的人!”
李承鄞原本以为,皇长兄与自己遇刺后,他所说的为权力追逐、为权力疯狂的人,指的是刚刚刺杀皇长兄与自己的高相。所以,他一直在利用高相,防备高相。但是李承鄞却猛然发现,他忽视了一个本不应该被他忽视的人,就是他的父皇!他才是那个最为权力追逐、最为权力疯狂的人!
所以,此时的李承鄞,自以为他陷入了当初他的皇长兄曾经陷入的困境。父皇为什么要废掉皇长兄的太子位,又把他赶往西境?他是对皇长兄失望了,故意让皇长兄死去吗?!如同此时的他,为了保住宣德王,故意牺牲我?!
2.“这皇宫之中,最不需要的就是真相。”
李承鄞原本一直以为,他只要查出事实真相(不管是铜钱案的真相,还是小枫被投毒的真相),告知父皇,父皇就会为他伸张正义,把公正贤明的自己扶上太子位。可是直到李承鄞被皇帝刻意牺牲,他才恍然发现,他之前所做的所有的事,都错了方向。父皇不需要真相,他只需要利益。
李承鄞叹道,“原来是这样!大哥,原来是这样!”
自以为已经认清了皇帝的真面目,又想明白了整个皇室权力的运行法则后的李承鄞,终于不再呆滞,他一脸坚毅地恍然大悟。
至此,李承鄞终于抵达高相早已抵达的思想境界,从此刻开始,他对陛下心思的把握,和高相一样准确;他“觉今是而昨非”,他想要利用自己的智谋与自己背后的势力,重新争夺这至高无上的皇位。
但是,此时的李承鄞心中,还保留了一丝亲情,就是他仍然在顾念他与皇长兄之间的兄弟之情。直到皇后自杀,小枫失踪,李承鄞才彻底抛弃了所有的亲情,他不再顾念他与皇长兄之间的兄弟情,非要利用先太子的死来激怒陛下,扳倒高相,进而扳倒陛下,进而掌握豊朝的最高权柄。
皇帝在审问完李承鄞出来以后,曹芨立刻向陛下禀报道,“陛下,揽月阁传来消息,九公主醒了!”
陛下听到早已被他抛弃、本应被宣德王毒死的小枫竟然醒了,十分惊异。他立刻去揽月阁探望小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