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次翻开相册,看到小学毕业留念上那个小小的我时,那一瞬间内心还是有些颤抖。
一直不曾回忆那些过往,毕竟那么多年了,总觉得早应该事去心止,可就在这几天写下这些记忆,才蓦然发觉童年的悲惨可能已扎根于意识深处,并开始一点一点地将我雕琢成现在的样子。
越回忆,越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创伤对于现在的我生活中的影射。
比如我为何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因为被边缘化的感觉真心不好受;当发生争执时,为何我总是最先妥协和让步,就算自己并未参与其中,也会以笑声来试图冲淡紧张的气氛,因为内心深处对冲突与争执总本能的想要逃离;甚至我怀疑自己反应慢,协调性差的原因也与自己儿时总是被动挨打,打架少有很大关系。
不可否认,以上的问题与我自身的性格不无关联,而我的灰色童年可能无意识中加重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我都感觉自己或多或少有点“取悦型人格”的影子。
而最不应该的是,这些却是我在学习FPA性格色彩的第三年才发现的,FPA强调洞见自我的重要性,自然童年时期最接近“原来的我”,可我却生生低估了那段岁月对我人生的意义,而其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在我这几天的回忆之中才渐渐想起来的。
如果说我的回忆遗漏了些什么东西的话,那应该说童年的凄惨也有我自己单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求关注的方式、获取友好关系的路径有问题,但相比这些,那些被欺负的印象已更深地刻在了记忆深处,自己的问题反而有些模糊不清了,这势必会阻碍我找到更初始的自己。
但没关系,我认为现实的触点总会时不时照亮我记忆中的盲区,让我看到更本真的自己,同时梦境中的再现也会给我以提示,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释梦深入自己的潜意识里,完善对自我的认知。
不管怎样,这颗内心的毒瘤可能要比之前想象的大一些,然而拔掉它却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从一直低俗其存在,到现在开始有意识地面对它,这本身就是一大发现,也更值得欣慰。
在此,还是要感谢二美的推荐话题,本以为回忆童年对自己没什么难度,待真正开始才发觉事情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很多细节都是在回忆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不夸张地讲,这次的童年连载虽然写的不够好,但对我而言不亚于一次重生。
人们常说,“痛并快乐着”,现在“痛”已过,而“快乐”则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就如乐嘉老师在《本色》中所言,“打碎自己,重建自己”,但愿我能够走得坦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