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新的遇见
原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小结:
当人们认识到臣服于权威是为了获得确定感和安全感,渴望摆脱权威时,有可能会仰赖自己的经验,但这仍然是有局限。只有让心空寂,进入每个当下的自我觉察和认识,并不带任何经验和评判,才能看到实相。自我认识是无止境的,空寂的心是无法限量的。
克氏提到要在现实关系中认识自我,其实就不应该否定读书、心理咨询等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从中也是一个觉知和对话的过程,只是要注意不要把联结的对象权威化就好。
“自我认识就是在每个当下发现自己的动机、欲求、思想和偏好。”
“若想真的认识自己,就必须在行动中、互动关系里觉察自己。你只能在关系互动的过程中,而非孤立退缩的状态里发现自己的真相。”
“只有一颗单纯的心才能了解实相是什么。善于分析和算计的心是不单纯的,它总是充满着知识、信息和念头。”
“了解自己,毫无拣择地觉察自己,不去诠释自我的活动,而只是观察念头的来龙去脉,才是最重要的事。”
“关系犹如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再关系中去看自己,因为我们会立刻对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批判和辩解。”
一月二十二日 我们能不能仰赖自己的经验
大部分的人会臣服于权威,是因为这能带给我们一种确定感,一种被保护的感觉。若是能了解这种心态里的真相,就会渴望摆脱权威了,不是吗?你不会再去追求任何权威,包括自己创造出来的或是别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这件事有可能办到吗?我有可能不依赖自己的经验吗?即使我们拒绝了所有外在形式的权威——书籍、老师、僧侣、道场和各种信仰——仍然会仰赖自己的判断、经验和分析。然而我们真的能仰赖自己的经验、判断和分析吗?我的经验就是我的局限,你的经验就是你的局限,不是吗?我可能是在伊斯兰教、佛教或印度教的背景里长大的,所以我的经验必定根植于我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背景,你的也一样,因此我能仰赖这样的背景吗?我能仰赖别人的指导,仰赖希望,仰赖能够帮助我判断的某种洞见吗?这些东西都是累积成的记忆和经验,也就是受限的过去和当下相遇,而它们是可以被仰赖的吗?
当我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会开始对其中的真相有所觉察,我会发现只有一种状态能带来实相和崭新的境界,造成真正的改革。心一旦彻底空寂,就不再有分析者、经验或批判,这么一来权威就消失了。
一月二十三日 自我认识只有过程没有结尾
若想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各种问题,就必须发展出自我认识的能力,而自我觉察是世上最困难的一件事。认识自己并不需要摆脱关系,活在孤立的状态里。你不能借由遗世孤立的修行来认识自己,也不能借由心理咨询、与僧人谈话或是阅读一些书籍来认识自己。自我认识很显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若想真的认识自己,就必须在行动中、互动关系里觉察自己。你只能在关系互动的过程中,而非孤立退缩的状态里发现自己的真相。关系指的是你跟社会、妻子、丈夫、兄弟或别的人的互动。若想发现自己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心必须保持警觉、敏于观察。
一月二十四日 无法限量的心
个人产生转化才能带来世界的转变,因为自我就是人类整体存在过程的一部分。若想转化自己,必须认识自己,缺少对自己的认识,你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想,也不可能产生任何转变。你必须如实地认识自己,而不是希望自己能变成别的模样,后者只是虚而不实的理想罢了。认识自己需要极为警醒的心智,因为你每一个当下都在不断地改变。跟得上心念的变化,你就不会受制于任何教条、信仰或特定的行为模式。你必须有觉知才能认识自己。
一颗警醒的心是没有先入为主的信仰或理想的,因为信仰或理想只会使你扭曲真实的觉知。假如你想知道自己的真相是什么,就不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与真相不符的东西。譬如我很贪婪、善妒,内心充满着暴力,那么一味地把自己想象成不贪婪、不暴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毫不扭曲地了解自己的真相,不论美或丑,善或不善,便是美德的开始。美德是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因为它会带来解脱。
一月二十五日 在当下进行自我认识
缺少了自我认识,我们的经验往往会助长幻觉;如果有了自我认识,我们就能立即面对经验所带来的挑战,而不会留下记忆的残渣。自我认识就是在每个当下发现自己的动机、欲求、思想和偏好。你不能把经验分成“你的”或“我的”,“我的经验”这几个字就带着无明与幻觉。
一月二十六日 借由自我认识来创造
自我认识是没有方法的,追求方法其实暗示着想达成某种结果,而这便是我们大部分人想要的东西。
我们追随权威——人、体系或是意识形态——因为我们想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来建立起安全感。我们并不想了解自己,譬如我们的冲动、各种反应及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宁愿追求一个能带来结果的修行体系,但追求某个修行体系,很显然就是在追去安全感和确定性,其结果必定是不了解自己。若想遵循某个方法,就必须有权威的指导者——老师、上师、救主、指导灵,等等——来保证我们达到某个结果,很显然这并不是自我认识之道。权威只会阻碍我们了解自己,不是吗?在权威或指导者的庇之下,你可能会暂时得到安全或幸福,但这并不是真的去了解内心的活动。权威的本质就是在阻碍完整的自我觉察,它最终一定会破坏内心的自由。心里有了自由,才会有创造力。只有透过自我认识才能产生创造力。
一月二十七日 安详的心,单纯的心
若是能觉知自己,就会发现活着本是一种不断在揭露自我的过程。自我的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只能透过关系的互动、日常的活动、说话的方式、下评论和算计的方式,以及谴责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来揭露它。这一切的活动都能呈现出思维的局限,因此觉知这整个过程难道不重要吗?只有在每个当下觉知自己的真相,才能发现那超越时间的永恒。缺少了自我认识,永恒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不认识自己,永恒就变成了一堆的说辞、象征、推论、教条、信仰,以及头脑可以借以逃避的幻觉。但若能开始了解这个“我”以及它所介入的日常活动,那个超越时间、无以名之的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临。但这永恒的境界并不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奖赏,它是无法求取的,你的头脑根本无法领略它。只有当你的头脑安静下来的时候,它才会降临。若想让头脑安静下来,就不能继续累积、谴责、批判或衡量。只有一颗单纯的心才能了解实相是什么。善于分析和算计的心是不单纯的,它总是充满着知识、信息和念头。
一月二十八日 自我认识
如果不认识自己,那么随你怎么努力,就不可能进入禅定状态。我所谓的自我认识,指的就是去认识你的念头、情绪、感觉等心智活动——即使是所谓的大我、更高的我或梵我,也仍然局限在思想的范围之内,因此不需要去认识这些东西。思想是一种局限,一种从记忆中生出的反应。若是不先建立起深刻的自我认识,你不可能有美德。缺少了美德,禅定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自欺活动。
请仔细地听我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缺少了美德,你的禅定跟真实生活就分家了——即使你打坐的姿态正确无误,而且终生都致力于禅定,你的视野不可能超过你的鼻子,这么一来你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因此,了解自己,毫无拣择地觉察自己,不去诠释自我的活动,而只是观察念头的来龙去脉,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的观察是在积累一些东西——譬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达成什么,等等——那么就不是在观察心念活动了。因此我们必须如实观察,并且要看见当下心中的真相。如果带着成见去看当下的真相,就会产生我应该怎么样、我不该怎么样的反应,如此一来,心中的真相就被障蔽住了。这样你什么也领悟不到了。
一月二十九日 富有创造力的空寂
你能不能静静地聆听,就像大地承接种子一般,然后看看自己的心能不能安静下来?心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投射及活动,才能安静下来。不是偶尔安静一下,而是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能自然地抱持安静,然后你就会发现答案是什么。富有创造力的空寂并不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境界,它会在没有邀约的情况下暗自降临。只有处在这种境界里,才能得到更新和改革。
一月三十日 你就是世界
正确的思想必须奠定在自我了解之上。若是不了解自己,你的思想不可能有基础;缺少了自我认识,思想不可能真确。
你和外在世界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存有,各自有自己的问题;其实你就是这个世界,你的问题正是世界的问题。你也许受到环境的影响发展出了某种倾向,但基本上你和别人并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内在活动都十分类似,我们都受到贪婪、不当的意志、恐惧及野心等的驱策。我们的信念、渴望和期待都有共通的背景。我们是一体的,但我们往往被政治、经济及各种偏见分割成四分五裂的情况。伤害别人等于在摧毁自己。你便是这整体的核心,若是不了解自己,就无法认识实相了。
我们在理智上都知道万物是一体的,但我们把这种认知和真实的情感区隔开了,因此永远也无法领悟这不凡的境界。
一月三十一日 关系就是一面镜子
自我认识不需要按照任何公式来进行。或许你可以透过心理学家或心理分析师来发现自己,但这并不是自我认识。在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对自己保持觉察,就能在每个当下看到自己的真相。关系犹如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再关系中去看自己,因为我们会立刻对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批判和辩解。我们会批判、评估、比较、否定和接纳,等等,但从不观察眼前的真相是什么,因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这是最难做到的一件事,然而这正是自我认识的开始。如果能透过这面不可思议的镜子来看自己,而且是毫不扭曲地看到自己的真相,其中只有觉知而没有谴责、批判或衡量——在看的时候心里怀着高度的兴趣——那么你就会发现心自有能力解脱一切的局限,然后心就能发现超越思想的境界。
不论你有多少学问或思想,你的心永远是受限的。一颗受限的心无论扩张到什么程度,仍然在思想的局限之内。因此,解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