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随笔】
中国历史上的倭寇之乱,分为两个阶段。一谓前倭,二谓后倭。
从危害上来论的话,前倭危害相对较小,不成系统,没有建制,基本上都是倭寇的即兴之作,说白了就是日本浪人或者日本武士因为在日本饿饥眼了,在14、15世纪进犯朝鲜半岛,烧杀掳掠,为害乡里。
但因为他们是没有组织,再加上倭寇大部分又语言不通,所以战斗力不强,客观恶性不大,基本上没有成什么大的气候。而且他们的目的基本上就是以能吃饱饭、再加掠夺生活必需品为主。
这个时期的倭寇的组成都是以真正的日本人为主,故也称为:真倭。
自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禁濒海之民私通外诸国,及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更加强海禁,禁用番香番货,断绝一切外销货物。以致于东南沿海的众多出海谋生之民断了生路,纷纷转而为寇。
到了明嘉靖二年,因为日本遣明使的争贡事件,明朝彻底断了与各番属国的官方海上贸易往来,从而导致更多靠贸易为生的海民沦而为寇,继而形成了后倭,也就是大倭寇。
这个时期的倭寇与前倭时期有极大的不同,大部分的组成皆为明朝子民。概为:大抵真侨十之三,从侨者十之七。也就是说十分之七皆为汉人,这其中“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也”。
到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人率兵攻至北京城下,朝廷更是以北方防守为重,对南方沿海的防御越来越松懈。另外,因为北方战事吃紧,又进一步加大了对江南鱼米之乡的税赋,搞得民不聊生,更是官逼民反。
这样以来,倭寇势力迅速壮大,填补了需求旺盛的中、日、葡三方的贸易,且越来越繁荣。
刚开始许多倭寇实际上只是走私货品,但这种经商营商被官府四处缉拿,且更容易被黑吃黑。到了后来,许多商户就干脆拉起自己的队伍,不但走私,亦干起了海盗的营生,看家护航、打家劫舍,两不耽搁。
因为海禁的原因,导致走私利益巨大,
动则十倍之巨,也给倭寇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后来有王直的倭寇发展到四、五万人之巨,舰船众多,甚至敢于公开与朝延缉私的官兵海战,并屡屡获胜,气焰嚣张。
更有甚者,王直后来在日本的九州岛附近建立了“宋”国,自立为王,可见其势力的强大。
此后倭时代虽然倭患严重,但基上是以汉人为主。虽然也有倭人杂于其间,但基本上都是属于冲锋陷阵的三流角色,故这与我们原来倭寇的概念大相径庭了。
倭寇从产生及至最后的覆灭,基本上贯穿了整个嘉靖年间。其中涌现出的英雄豪杰、奇诡计谋精彩纷呈,远胜于谍中谍的剧情设置。
下面就从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吊诡剧情几个方面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