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书,也喜欢看一些影视作品。但是相对于那些视觉的作品,我想我更喜欢看书。这种感觉,随着我花在看书的精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烈。也许,有一种论调,是不能把时间白白花在一件事情上而毫无作用的心理,而从心底生出一种的暗示,但我觉得自己应该不是,说这句话不是想要表达自己多么优秀,而是想要表达,我确实是从心底里越来越喜欢看书这件事的。
以前也看书,到那种感觉并没有现在这么清晰,强烈。那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喜欢看,有一种不明所以的朦胧感,只是觉得别人在书里写的文字,故事是真的好,却又不知道好在哪里,以至于跟着别人的观点去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譬如有时候看到别人说关于苦难的事情,便也想着让自己也去经历,去感受。但是实际上有些苦难,是自己永远也无法经历,也无论如何都不肯去经历的。
看影视剧里,一些灾难场景,也仅仅是从画面里去感受别人的感受,饥荒,战争,掠夺,厮杀,我能从画面和声音,以及导演的表达功底里去感受,但这种感受,到头来也不过是别人嚼过一遍的东西,终究不如自己去从原生态的文字里去感悟得来的更加深刻。
视觉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具象化一些我们想到或者想象不到的画面,给人一种直观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却是一种瞬时性的,也许能从眼睛到达大脑,但并不会让我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触。而在看书的时候,也许其中的某一句话,一个场景,或者整本的文字所讲述的故事或者道理就会从眼睛一直刻进心底。当然我这么想,并不代表着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孰高孰低,只是二者给我的一种不同感觉而已。
有的时候,看别人的文字,会让自己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和现实。就像别人说苦难是一种幸运,那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分析,尤其是搞创作的人,苦难总会给人很多的创作灵感,但不必非要让自己也在苦难里沉沦。因为当自己陷入苦难的时候,只会为了生活而奔波,想到的也一定是怎么让自己生存,至于生活,那又是一种不同的层面。
如果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苦难,那么必不可能会有多么幸福的文字。因为你一直经历的都只有苦难本身以及如何在苦难里不断地安慰自己,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事情。
当自己看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突然被惊醒。
我们愿意从别人的生活里去感受苦难这件事,来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并且也不吝啬为别人的苦难流下同情的泪水,但是绝不肯因为同情,而让自己的生活也充满苦难的。
当别人的苦难成为自己笔下的故事,而自己也因为别人的苦难而获得灵感的时候,那么别人的苦难就又被赋予了另一种色彩,这也是文学的一种。
我看到书里有人这么直白的写出这样文字的时候,不禁为作者的诚实和勇气感到敬佩,也更加喜爱这种真实。
读书的乐趣,有时候就是如此。
一种仅凭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得到的生活感悟,经由他人的文字,跟着别人的幽默,嘲讽,平铺直叙进入一种画面里,就好像自己也经历过,开心的,就大声笑,幽默的,就嘴角上扬,苦难的,也会眉头紧锁,就这样,沉浸在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里。
读书使人明智,这句话随着自己读过的书,也越发感受深刻。
我不想标榜自己是个读书人,或者知识分子,因为比我读书多的,有知识的大有人在。我说这些,只是因为我喜欢读书而已,那些书里的小事,幸福和快乐,都是其他时候所不能比拟的东西。
当然,读的书多了,自己也很容易会觉得自己也能当个作家。其实不光是读书,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生出这样的感觉。
比如看见别人做饭,煎炸烹炒,最后出来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由于自己从头到尾都看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便也天真的以为,做饭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直到自己真的站在厨房案板边,才发现自己竟然连怎么拿刀切菜都不会,更不谈什么火候,技巧之类,最后能够把一道菜勉强炒熟都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至于咸淡,那就已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情,起码东西是熟的,吃不死人就谢天谢地了。
举做饭这件事来说,其实也只是想说明一件事,那就是看和做,真的是不一样的。而这个道理古人早就已经告诉过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看得多了,难免也会心痒难耐,就像做饭一样,只不过别人写出来的是一种享受,而自己端上来的却是一道卖相不堪的菜。
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来写,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文学的魅力,越看也越懂得这样的魅力。
当然,喜欢看书,除了因为这种魅力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那就是看书能够静心。
人,活着,总会被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所影响。时常会感到困惑不堪,而当自己感到困惑的时候,看看书,听听别人的故事和经历,就能够从中找到某些寄托和解决的办法。
我时常如此感叹,感叹于自己看过的书太少太少。到了如今的年纪,才懂得这样的道理,而有些道理是别人不会轻易教授的,因为涉及到了隐私和利益。
总之,写下这样的文字,纯粹是因为自己突发奇想,而这个突发奇想和能够写下这些文字的事实,也完全得益于读书这件事情,这样一想,我就更加喜欢了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