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一颗米;一滴汗,一颗米”这是我妈的口头禅。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说。
我们镇上有长江的支流安宁河,有安宁河的支流——热水河和黑沙河。但安宁河所处位置低,高处只能望水兴叹;热水河和黑沙河是季节河,雨季水大,旱季就没有水。六十年代为了灌溉方便,政府组织大家出工出力从安宁河引水开挖了三条灌溉渠:联合渠、西礼渠和泸沽渠。三条渠呈川字型展开,滋润着它们流经的区域。我们家处于泸沽渠和西礼渠中间,田的位置高,沟路偏远,每年插秧季又逢旱季,全村人都会为秧田浇水而发愁。初夏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有经验的农人抬头望一眼天空说:“太阳戴着草帽(日晕),今年又要天干了”。礼州这个地方十年有八旱,风调雨顺的时候少。
干得田边的草连露水都不会有,菜园里的菜萎头耷脑,毫无生气。但庄稼都有自己的生长期,不会等,也不可能等。农人们必须尽快地把小麦收了,把秧栽下去,因为那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和希望。
那时候,我最害怕爸妈安排我去放水,我宁愿在家煮饭、喂猪、打扫院子。但是煮饭、喂猪、打扫院子的活经常被弟弟抢走,我极不情愿地拿着锄头垂头丧气地朝田里走去,从家到田里几百米的距离我希望走几个小时。我没有本事去收水(从上游去挖水),也不敢去挖别人家的缺口,我只能守着自家的缺口,心里祈祷着赶快下雨,下一场大雨,下一场大大的雨……可是无论我怎么求,那雨就是无踪无影,天空依旧飘着几朵悠闲的云,那太阳依旧毒辣辣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就算守着缺口也不一定安全,桂花就是怕人把好不容易涌起来的水给撤掉,坐在缺口处,就被小仲挖了一锄,幸亏跑得快,要不桂花的一条腿就搭上了。
小仲家有兄弟四人,四兄弟都是孔武有力的大男人,干活有力气,打架更有力气,村里谁也不敢惹他家,更不用说和他家争水了。我这个黄毛丫头遇到他们就只有躲的份儿。但是越是不想遇到的人越是会遇到,那天只有一点儿漏沟水,老爸让我守着缺口放水,能浇几棵秧苗是几棵。正当我扯着茅草对着天空发呆时,小仲扛着锄头,唱着歌过来了。
我心里害怕极了,可是我也不想让他把水挖走。我在心里飞快地想着“怎么办,怎么办”,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见小仲走到我家的缺口那儿,三锄两锄就把我垒了半个小时的缺口挖开了,水哗哗地往下淌,连已经淌进田里的水也流出去了,我心疼地眼泪大颗大颗直往下掉。小仲还得意地说着风凉话:“中学生,我可没有欺负你哦!”气得我只能对着他的背影吐口水,那一肚子的委屈仿佛能随着那几口唾沫吐出去。
为了放水,田坝村每年都有吵嘴打架的事情发生,有些人甚至因此一辈子老死不相往来。为了栽下秧苗、保住秧苗,我爸妈经常半夜三更还在田里,有时候好不容易从上游挡来一点水,但是还没到我家田里,就被人截走,放进自家田里了。跑一个晚上,那水甚至连一只田角都打不湿,那白白的月光照着干裂的大地。
节气不等人,雨季又迟迟不来,我家邻田的小九看着干枯的秧苗和能放下一只脚的干裂口,在田埂上就急哭了。可是哭也没有用,还得继续和炎热的天气对抗。
当骄阳把仅有的水都蒸发掉以后,老百姓也会用自己的办法解决干旱的问题。有时候是全村的人约着去找镇长,期望镇长能出面和上游的生产队协调,放些水下来。也有村民要求镇长组织大家修水库,把雨季的水积攒起来到水荒时节用。但这两种方案镇长都不会同意,只是派工作人员敷衍地说:“等我们开会研究,一定帮大家解决。”当村民们再去询问结果的时候,镇长每次都在出差。
实在是旱得受不了的村民还有最后一种求雨的方法——耍水龙灯(方言就是“舞龙”)。一般由村里的精壮男子敲着锣打着鼓,挨家挨户舞龙,舞到谁家,谁家就对着舞龙队泼水。小孩子最喜欢凑这种热闹,一直从村头跟到村尾,玩着水,听“龙头”嘴里念念有词地祈祷水龙醒来,普降甘霖。奇怪的是每次耍完水龙灯后真的会下雨,有时大,有时小。我曾好奇地问过小学的老师为什么,他说:“耍水龙灯的时候,大家泼了很多水,水汽蒸腾形成云,就降雨了。”这个答案在当时说服了我,但一转身我就找到了答案的漏洞:几百亩上千亩农田里的水蒸发就不会形成这样的效果吗?可惜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耍水龙灯”后就下雨这是巧合,还是人们真用诚心叫醒了水龙,感动了上天?但我宁愿是第二个答案,这样对苦盼甘霖的人是一种安慰。
这样为放水而发愁的日子会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能放着一点水的田里秧苗泛着一点青,其它的苗干枯得可以用火点燃。当雨季来临的时候农人们着急地到处找秧苗补种,实在找不到秧苗,就只能改种低产量的玉米。
因为干过的田里特别容易长杂草,薅秧除草的时候需要付出几倍于平常的努力,肥料也得多用,被病虫祸害的几率也高,产量也会受影响。说起干旱来,我妈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她还有一个神奇的公式:所有的物价都要用卖几斤米来衡量贵不贵。比如,一斤桃子要卖3块钱,一斤米只卖一块五,她就会说桃子太贵,吃一斤桃子要卖两斤米,划不来吃。而她的计算公式也影响了我,我每次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在心里算一下可以买几斤米了。
因为干旱还影响了我们村小伙们的婚事,媒婆们好不容易介绍来姑娘,但一听说这里不好放秧水(方言“浇水”),不管小伙儿长得如何精神,待人如何好,姑娘就马上黑脸不同意了。
红河也有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朋友圈里多了很多求雨的文字和图片。半夜做梦依然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月光下秧苗多了些生气……醒来时,才发现放水已经是20年前的往事了,现在修了水库,泸沽渠已经深挖了,那几千上万亩的土地大部分建了大棚,种了葡萄和花卉。旱季依然回来,只是农人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无助。
入春以来,红河几乎没有下过雨,气温也一路飙升,连续多日跨入全国气温排行前十。5月20号更是突破40°,这也是红河县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20号下午红河州气象局发布橙色预警,州内13县市已达及绿春的部分地区已达特旱,半个月内没有有效降雨,旱情还将持续。
唐代诗人王毂《苦热行》“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所描述的场景就是这个五月的真实写照。穿最薄最透气最凉快的衣服也是“日车不动汗珠融”,”晾在阳台上的衣服一个小时就全干了,浇花的大叔一见面就说:“你看早上才浇的水,现在叶子就打蔫了。”每个人见面都在吐槽“热热热,热死了……”有个老人说:“我昨天洗了5次澡,还是热得受不了。
对我们这些户内工作者还好,就算没有空调也就是出几身臭汗,心情烦躁得喊几声热;对那些户外工作的人就不一样了,真正的“脚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我又在心里祈祷上天,快降雨,赶快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