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让孩子从小认识到在遇到各种问题时,首先要靠自己,而不是别人。那些自主性成长的孩子,认为“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可以应对自己所面对的困难”,所以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成长,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能使自主性成长成为一种相伴一生的良好特性。
解决任何问题的最佳方案,就藏在处于问题之中的那个人自己身上。家长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良好的性格、好奇心、同理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些养育出优秀孩子的父母,从表面上看很有方法,其实都不约而同地遵循了自主性成长的原则。自主性成长的最重要的是三个原则,只有掌握了这三个原则,就掌握了孩子自主性成长的精髓。
第一原则:让孩子走向前台,父母隐入幕后。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培养其自主性犹如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而“让孩子走向前台,父母隐入幕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理念。
自主性成长意味着孩子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孩子站在前台时,他们有机会直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例如在学习上,他们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主动探索知识的海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安排的学习任务。在社交中,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判断去结交朋友,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社交能力。
父母隐入幕后并非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智慧的引导。就像在孩子学步时,父母松开扶持的双手,却在一旁默默守护,在孩子遇到跌倒的危险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在孩子面临选择时,父母不再直接替他们决定,而是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信息,让孩子权衡利弊后自己做出抉择。这样,孩子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所有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都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否则就会横加干涉。然而,只有克服了内心的焦虑,破除了自恋,逐步隐入幕后,父母对孩子才算是付出了真正的爱。
养育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而从父母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心理学家西尔维娅·瑞姆博士曾说,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父母逐步让权的过程。
真正的爱,就像一个“V”字,“V”字的底部代表孩子刚出生时,那时候父母不能放手,孩子也没有丝毫的选择权,但随着慢慢长大,父母就会一点点放手,孩子的选择权逐渐变大,到达“V”字的顶部,则代表孩子成年,拥有了完全的选择权。
让孩子走向前台,父母隐入幕后,是一场爱的交接与成长的接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个体,能够勇敢地迎接未来人生的风雨,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光芒,书写独一无二的成长篇章。
第二原则: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提供选项。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自主性的培养犹如一颗珍贵的种子,需要父母用心浇灌。“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提供选项”,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育方式。
当孩子面临抉择时,父母如果一股脑地将决定权揽在自己手中,孩子就如同提线木偶,失去了锻炼自我判断与决策能力的机会。而若父母能巧妙地提供选项,则能引导孩子在思考与权衡中逐渐成长。
例如在孩子课余兴趣班的选择上,这常常让许多家庭头疼。有的父母直接为孩子报名各种热门课程,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而明智的父母会先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大致的兴趣方向,然后提供几个选项,如绘画、书法、音乐中的某种乐器等。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些选项的了解和喜好,做出最终决定。这样一来,孩子在兴趣班学习时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再比如家庭周末活动的安排。父母可以提出去公园野餐、参观博物馆、去图书馆阅读等几个选项,让孩子参与讨论并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考虑天气、自己的心情以及对不同活动的期待等因素,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对生活的规划能力。
在孩子的穿着打扮上也可如此。父母不必强制孩子穿某件衣服,而是拿出两三套合适的服装供孩子挑选,孩子能在选择中表达自己的审美,同时也学会为自己的形象负责。
让孩子自己选择,父母提供选项,既给予了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又能在合理范围内把控局面。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自主性得到茁壮成长,为他们未来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原则:让孩子承担结果,父母情感引导。
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培养自主性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而“让孩子承担结果,父母情感引导”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路径。
当孩子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后,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让其亲身体验。例如,孩子在考试前沉迷于电子游戏,未认真复习,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此时,若父母能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会和孩子一起冷静分析:“这次成绩不好是因为你之前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游戏上,没有好好复习,这是你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不过别害怕,我们可以一起找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和娱乐计划,争取下次进步。”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能深刻领悟行为与结果的关联,并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与支持,从而激发内在的动力去改变。
相反,如果父母不进行情感引导,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考试失利后,父母看到成绩便怒火中烧,大声斥责:“你怎么考这么差?天天就知道玩!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自己,简直太让我失望了!”这种一味的指责和批评,只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与恐惧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被责骂而选择逃避问题,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进。
再如孩子参加学校的科技小制作比赛,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作品在展示环节出现了故障。若父母给予情感引导,会在孩子沮丧时安慰道:“这次因为粗心导致作品出问题,确实很可惜,但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训。你可以仔细想想是哪个环节出了错,以后做事就会更加严谨了。”孩子会从中学会自我反思与总结经验。
可要是父母缺乏情感引导,可能会冷言冷语:“早就跟你说要认真,你不听,现在好了,丢人现眼了吧!”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知所措,难以形成积极应对挑战的心态。
又如孩子主动要求帮忙洗碗,却因不小心打碎了几个碗。父母若能平和地说:“宝贝,你想帮忙是好事,但因为不小心打碎了碗,这是需要承担的结果,以后要更加小心哦。”孩子会明白做事需谨慎。而若父母只是一味地埋怨:“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连碗都洗不好!”孩子可能就再也不敢尝试做家务,变得畏缩不前。
让孩子承担结果能促使他们建立责任感,而父母恰当的情感引导恰似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助力其在自主性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地迈出每一步;反之,缺少情感引导则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阻碍他们健康心理与自主能力的发展。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在心里都渴望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就感。每当父母允许孩子独立去面对挑战时,孩子会释放最大的潜能,尽可能将问题搞定。而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愈来愈自信、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