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上有我父母的影子。
除了样貌,还有某些思维方式。如果某天可以把这些根深蒂固的思维连根拔起,我想,定是一场血淋淋的“革命”。
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这个话题,真的是“爆炸式蔓延”,有不少人会把自己平庸碌碌无为的人生归因于原生家庭上,意思就是,我过得不好,是因为我上一代教不好没有做好榜样。
对于这样的想法,个人感觉挺悲哀的。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但绝不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在这里所说的话,没有批判责怪的意思,单纯是一个当事人的身份分享,思考某些限制个人发展而又根深蒂固的思维的成因,从而寻找解决办法。
看过《原生家庭:影响人一声的心理动力》,对人生脚本论颇为赞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这个脚本在对我们每个人的6岁前就已经写好……而这个脚本是别人所赋予的,通常就是我们的父母。
参照书中的“12禁令”和“5必须”,我对于自身存在的某些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问题终于有迹可循。
1.不要有感觉。有的父母经常会用他们觉得正向的、有力量的、积极的感觉去覆盖孩子那些被父母认为是负面的消极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没有了自己的感觉。
小的时候很少在父母面前哭,因为在我妈的眼里,哭,是很窝囊的一种行为,遇到什么事,都要把委屈咽下,事情没做好,有什么资格流泪。
所以,即使我感觉内心很脆弱,但在表面上,我会在人前表现很坚强乐观。
在自己有小孩之后,她有时候跌倒、或者自己做不到拿不到东西受挫哭时,我下意识地会说:不要哭。其实,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怎么啦,是摔跤哪里痛,是吗?感受孩子的感受吧。
2.要努力变优秀。只有优秀、成功、学习好、考上大学,人生才有意义。
就像妈妈在我小时候常对我们姐弟俩说的那样:只有学习好,考上大学,毕业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才会被人瞧得起。
所以,学前班到大学,都拼尽全力要拿优秀,生怕有落于人后。在最后,就变成极不自信,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过得太累。
反射到自己身上,作为一位母亲,真的就是潜意识里会有所对比,大到性格、素质,小到吃饭、身高体重~有时候容易陷入焦虑。
看过不少类似的文章,关于对孩子的期望,最简单又最慢做到的就是“顺其自然”了。但是,有了觉悟,知道了原因,并知道了纠错的方向,慢慢慢慢地就能找到一个父母孩子都可以轻松成长的平衡支点。
3.关于性格。父辈、农村,单看这两个关键词,就能感受到一个不敢谈爱的世界。
曾经我很是认同我爸的忍耐力,无论我妈怎样喋喋不休地抱怨,我爸都能静静地听。“忍”,在我们家常常能换来“一时的风平浪静”。“忍”,在我身上愈演愈烈。
有朋友这样评价我:能和所有暴脾气的人和平相处。说的好听,是脾气好,能忍让;好不好,自己知道,现在想想,又何曾不是半讨好半退让。
一味妥协式、小心翼翼的人际,不喜欢但又情不自禁,就像病态一样。所以,我想要也必须做一个“带着锋芒的善良人”,特别对孩子的引导上,我不需要女儿性格柔软,她也不需要常常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她有说“不”的权利。
自曝性格弱点,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也以此立下Flag:如果前28年,我因为某些限制因素过得小心翼翼,那么后28年、38年……我要紧紧握住主导权,好好为自己、做自己。
作为一个人,我们既是生命的承接者,又是生命的传递者。最后还是“俗不可耐”地写下愿景:
1.如果一个人在幼童时期便为自己的一生定下了一个特别的计划(人生脚本),而且父母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我希望每个年轻一代的父母都能把这个脚本以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模样呈现。
2.我爱我的父母,我希望有一天我会勇敢地向他们亲口说出“我爱你”。
3.没有解不开的惑,也没有解不开的结,希望再无“原生家庭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