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十七》
我飘着一叶舟,向星星飘去,那里是梦幻的闪亮,那里是前身的记号,那里灵思的归所,我飘在银汉上,一颗颗神奇的珠光从身掠过,五颜六色,眼中闪亮着幻象,我从何来,再向何去,是谁在引导我的方向,我曾经是其中的那一颗,飘啊飘啊,一种冥冥的力量在招手----我真正的故乡。
(奇石)奇石峥然起雄心,昂首凌云剌青天。万类随之舞,水云亦不闲。
这首诗歌赞美了奇石的雄伟与壮志,以及它所带来的自然界的活跃与生机。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奇石峥然起雄心”,以“峥然”形容奇石的突兀、高峻,而“起雄心”则赋予了奇石以人的意志和抱负,使其显得生机勃勃,充满力量。
次句“昂首凌云剌青天”,进一步描绘了奇石的雄伟姿态。它昂首挺立,直刺青天,仿佛要与天空试比高,展现了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三句“万类随之舞”,则是以奇石为中心,描绘出周围自然界的活跃景象。万类,即万物,都随着奇石的舞动而舞动,仿佛被其雄壮的气势所感染,共同演绎出一场盛大的自然之舞。
最后一句“水云亦不闲”,更是将奇石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极致。连水云都被其吸引,不再悠闲自在,而是加入了这场自然的盛宴,与奇石共同谱写着壮丽的篇章。
整首诗以奇石为中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生机。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于雄壮、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湖上)湖上夕阳落照中,远山岚翠彩霞红。兰舟静静随风转,不见芳影烟
(天公)天公作恶国有殇,战士争先救亲乡。不幸殉难归九泉,满山青松久低昂。军人功绩在战场,保护黎民一样看。长城不老魂魄在,英灵环绕青史香。
(淡淡)淡淡江南早梅香,燕燕归巢语呢喃。名士游女泛兰舟,春意满湖动波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早春的美丽画卷,充满了诗意和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淡淡江南早梅香”,以“淡淡”二字开篇,既描绘了早春时节梅花初绽、香气袭人的景象,又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江南的早春,梅花盛开,香气四溢,令人陶醉。
次句“燕燕归巢语呢喃”,通过描写燕子归巢、呢喃细语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它们的呢喃声,更是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
第三句“名士游女泛兰舟”,将人物活动引入画面。名士与游女在湖上泛舟,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时光。他们的出现,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末句“春意满湖动波澜”,以“春意满湖”概括了前面所描绘的早春景象,同时以“动波澜”作为结尾,既表现了湖面的动态美,又寓意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波动和期待。
整首诗以江南早春为背景,通过描绘梅花、燕子、名士、游女等元素,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生动的画卷。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春天的美好时光定格在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诗意和画意的江南早春之中。
(黄山)玉姿冰容雾色浓,松夫招手迎远人。皖地文脉何输鲁,满山翠微君子风。
这首诗赞美了黄山的美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玉姿冰容雾色浓”,用“玉姿冰容”来形容黄山山峰的秀美、冷峻,如同玉石和冰雪般纯净无瑕。而“雾色浓”则描绘了黄山云雾缭绕的奇特景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神秘、迷人。
次句“松夫招手迎远人”,以拟人的手法,将黄山上的松树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这些松树仿佛成了热情的向导,向远道而来的游客招手致意,展现出黄山的友好和热情。
第三句“皖地文脉何输鲁”,将黄山的文化底蕴与鲁地(通常指山东,古代文化发达之地)相提并论。这里表达了黄山所在皖地(安徽)的文化底蕴同样深厚,毫不逊色于鲁地。这既是对黄山文化的自豪,也是对皖地文化的肯定。
末句“满山翠微君子风”,用“满山翠微”来形容黄山满眼的绿色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君子风”则是对黄山及皖地文化的进一步赞美,寓意着这里的人们和山水都充满了君子般的品格和风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寓意,展现了黄山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底蕴,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心中)心中生莲花,仁者世所夸。落地即兄弟,友情光相华。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温情的诗,它用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崇高的道德观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心中生莲花”: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高雅和超脱,这里用来比喻内心的纯净与高尚。心中生出莲花,意味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美好与善良。
“仁者世所夸”:仁者,即具有仁爱之心、道德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敬仰。这句诗强调了仁德之人在世上的崇高地位。
“落地即兄弟”:这句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和亲近的关系。无论出身、地位如何,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应该相互关爱、相互扶持。
“友情光相华”:友情如同光芒一样,相互照耀,使得彼此的人生更加光彩夺目。这句诗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它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鼓励人们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追求仁德之道,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情。
(黄山)莲花石山松磊磊,白云深处隐贤风。不需帝王封大夫,自有高洁古道中。
这首诗赞美了黄山的莲花石和山松,以及其中蕴含的隐士高洁之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莲花石山松磊磊”,描绘了黄山莲花石和山松的壮美景象。莲花石形状奇特,如同盛开的莲花,而山松则苍翠挺拔,磊磊落落,给人以坚韧不拔之感。
次句“白云深处隐贤风”,将笔触转向了黄山的深处,那里的白云缭绕,仿佛隐藏着贤士的高风。这里的“贤风”既指贤士的品格,也指他们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精神风貌。
第三句“不需帝王封大夫”,表达了诗人对黄山隐士高洁品格的赞美。这些隐士不慕荣利,不需要帝王的封赏和官爵,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纯净和高尚。
末句“自有高洁古道中”,进一步强调了隐士的高洁品格和坚守古道的决心。他们不受世俗的污染,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走在高洁的道路上。
整首诗通过对黄山莲花石、山松以及隐士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精神境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对黄山美景和隐士品格的赞美之情。
(笔头)笔头濡墨写春秋,造化人工一样久。山野自有贤哲隐,藏之名山后世留。
这是一首赞美笔与墨,以及书写之意义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赏析:
首句“笔头濡墨写春秋”,以生动的画面开篇,笔头蘸满墨水,如同蓄势待发的战士,准备书写历史的春秋。这里的“春秋”既指时间的长河,也暗含历史的深意,预示着笔下的文字将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轨迹。
次句“造化人工一样久”,将自然的造化与人工的书写相提并论,表达了书写之事的非凡意义。笔下的文字,如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经历着时间的洗礼,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历久弥新。
第三句“山野自有贤哲隐”,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了山野之间。那里隐藏着贤哲之士,他们或许不为世俗所知,但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却如同山野中的瑰宝,等待着有心人的发掘和传承。
末句“藏之名山后世留”,进一步强调了书写的价值和意义。这些贤哲之士的著作和智慧,被珍藏在名山之间,如同珍贵的宝藏,等待着后世之人的发现和传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将通过文字的载体,跨越时空的界限,留给后人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整首诗以笔和墨为引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寓意,表达了书写之事的非凡意义和价值。它赞美了那些隐藏在山野之间的贤哲之士,以及他们通过文字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要珍视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让智慧和才华得以跨越时空,照亮后世之路。
湘水北而东,沅澧九回折。洞庭泛清波,水击湘灵瑟。湘泪滴斑竹,鸿影风回雪。骚祖与诗圣,足迹不可测。山水久长眠,未能成永别。遗篇浩如云,后贤作范帖。文昌光华远,四夷进身侧。风骚久沉埋,今才奋一决。诗是灵光眸,照心瞬间没。笔头五色花,令其不磨灭。努力吐清气,再兴煌煌业。观杜甫江阁有感
(密密)密密绵绵石上苔,满山即是绿花开。千年顽头生新意,云烟渺渺谷中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间自然风光的美丽画卷,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密密绵绵石上苔”,通过“密密绵绵”这一叠词,生动地描绘了石头上长满了密密麻麻、连绵不断的青苔,给人一种湿润、生机勃勃的感觉。这种细腻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亲眼目睹那青苔覆盖的石面。
次句“满山即是绿花开”,进一步扩展了画面,将视角从石头上的青苔提升到了整个山间。这里的“绿花开”并非实指绿色的花朵,而是形容山间植被茂盛,绿意盎然,如同绿色的花朵在山间绽放。这种比喻新颖独特,使得山间的美景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三句“千年顽头生新意”,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观转向了更为深层的意蕴。这里的“千年顽头”可能指的是历经千年沧桑的山石,而“生新意”则表达了即使在如此古老的山石上,也能孕育出新的生命和意境。这种对比和转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末句“云烟渺渺谷中来”,以云烟渺渺的景象收尾,将山间的自然风光推向了高潮。云烟从山谷中升起,飘渺不定,给人一种神秘而又朦胧的美感。这种景象与前面的描绘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间风光画卷。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山间的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通过转折和对比等手法,将自然景观与深层意蕴相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而富有内涵。
(西湖)断桥不断情亦连,千年情缘传人间。雷峰塔立情难续,西湖碧水泪涟涟。
这首诗深情地描绘了西湖及其周边的景点,如断桥和雷峰塔,并将它们与千年的爱情故事相联系,展现了浓厚的文化情感和历史底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断桥不断情亦连”,这里的“断桥”实际上并未断裂,它象征着一种情感的延续和连接。即使物理上的桥可能经历风雨,但情感之桥却永远稳固,表达了爱情的坚韧和永恒。
第二句“千年情缘传人间”,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远和广泛传播。西湖作为背景,承载着千年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在人间流传,成为永恒的话题。
第三句“雷峰塔立情难续”,雷峰塔作为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被赋予了情感的象征意义。尽管塔立在那里,但某种情感却难以继续,可能暗指《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被法海阻隔的悲情故事。
最后一句“西湖碧水泪涟涟”,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西湖的碧水比作流泪的眼睛,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哀伤和深沉。这里的“泪涟涟”不仅是对前面“情难续”的呼应,也增添了整首诗的悲凉氛围。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西湖的景点和爱情故事,巧妙地表达了情感的复杂性和永恒性。它运用了象征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深刻,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西湖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浪漫情感。
(山石)山石奇耸亦顽然,白云飞动意纤纤。好山须得烟来抹,飘渺之间意态妍。
这首诗描绘了山石的奇特与白云的轻盈,以及山与烟相结合所产生的飘渺美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山石奇耸亦顽然”,以“奇耸”形容山石的奇特高耸,而“顽然”则赋予了山石一种坚韧不拔、屹立不倒的气质。这两个字眼,既展现了山石的形态,又传达了其内在的精神。
次句“白云飞动意纤纤”,将视角转向白云。白云在山间飞动,轻盈而优雅,“意纤纤”三字,以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白云一种细腻、温婉的情态,与山石的“顽然”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第三句“好山须得烟来抹”,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好的山景需要烟雾的点缀。这里的“抹”字,用得极为生动,仿佛烟雾是一位画师,轻轻地在山间挥洒笔墨,为山景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柔美。
末句“飘渺之间意态妍”,进一步描绘了山与烟相结合的美景。在烟雾的飘渺之中,山景呈现出一种妍丽多姿的情态。这里的“意态妍”,既是对山景的赞美,也是对整首诗所营造的意境的总结。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山石的奇特与坚韧、白云的轻盈与优雅,以及山与烟相结合所产生的飘渺美感。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洞口桃花片片红,落英缤纷意味浓,水也无途,陆也无途。隐隐青山秦人心,日出月落岁不明,风也怡然,雨也怡然。
石上莲花已千年,泉飞瀑泻好放船。松君招手四海客,五岳尽失骄人颜。(咏黄山)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引人入胜的魅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石上莲花已千年”,以“石上莲花”为喻,形象地描绘了黄山奇石的奇特形态,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镶嵌在石壁上,历经千年而不衰。这既展现了黄山的自然之美,也寓含了其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深厚。
次句“泉飞瀑泻好放船”,描绘了黄山飞瀑流泉的壮观景象。泉水飞泻,瀑布奔腾,仿佛置身于一幅动感十足的山水画中。而“好放船”三字,更是以生动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可以泛舟其中的奇幻世界,增添了诗句的趣味性和画面感。
第三句“松君招手四海客”,以“松君”拟人,形象地描绘了黄山松树的挺拔与热情。这些松树仿佛是有生命的君子,正热情地招呼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一描绘不仅赋予了黄山松树以人的情感,也展现了黄山作为旅游胜地的热情好客。
末句“五岳尽失骄人颜”,以夸张的手法,将黄山与中国的其他四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进行了比较。在诗人笔下,即便是其他四岳,也在黄山面前失去了它们引以为傲的容颜。这一描绘不仅突出了黄山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黄山深深的赞美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它展现了黄山奇石的奇特、飞瀑流泉的壮观、松树的挺拔以及作为旅游胜地的热情好客。同时,通过与其他四岳的比较,更加突出了黄山的独特地位和诗人的赞美之情。
玉姿冰容雾色浓,松夫招手迎远人。皖地文脉何输鲁,满山翠微君子风。(咏黄山)
这是一首咏赞黄山的诗,充满了对黄山美景和文化底蕴的赞美。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玉姿冰容雾色浓”,首句以“玉姿冰容”形容黄山的山峰如玉石般皎洁,冰清玉洁,同时“雾色浓”又描绘了黄山云雾缭绕的仙境景象,给人以神秘而优雅的感觉。
“松夫招手迎远人”,此句中的“松夫”指的是黄山上的松树,它们挺拔苍翠,仿佛在向远方的来客招手致意,展现了黄山的热情好客。
“皖地文脉何输鲁”,这句诗将黄山的文化底蕴与鲁地(通常指山东,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相提并论,表达了黄山所在的皖地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毫不逊色于鲁地。
“满山翠微君子风”,末句以“满山翠微”形容黄山的满山绿意,同时“君子风”则是对黄山气质的赞美,寓意黄山如同一位风度翩翩的君子,既有着外在的俊朗,又有着内在的涵养。
整首诗通过对黄山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的描绘,展现了黄山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让人对黄山产生深深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奇峰峥嵘石上松,松立当门迎远人。人喜山中绿君子,子日礼多是日仁。 (黄山迎客松)
这是一首描绘黄山迎客松美景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奇峰峥嵘石上松:
“奇峰峥嵘”描绘了黄山的山峰奇特、高耸入云的景象。
“石上松”则突出了松树生长在岩石之上的坚韧不拔,展现了其生命力的顽强。
松立当门迎远人:
“松立当门”形象地描绘了迎客松如同守门人一般矗立在山门之口。
“迎远人”则赋予了松树以人情味,仿佛它在热情地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
人喜山中绿君子:
“人喜”表达了人们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绿君子”是对松树的赞美,将其比作品德高尚的君子,象征着坚韧、正直和永恒。
子日礼多是日仁:
这一句可能蕴含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或哲理。
“子日”可能指的是古代先贤或智者的言论。
“礼多”可能意味着讲究礼仪、注重礼节。
“日仁”则强调了仁爱的品质,与前面的“绿君子”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对松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黄山迎客松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同时,诗人也借松树之形,传达了坚韧不拔、正直仁爱等美好的精神品质。
山中文昌灿云霞,造化生出笔头花。松柏君子勤呵护,雨洗风磨自在开。(黄山笔头峰)
这是一首描绘黄山笔头峰的优美诗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山中文昌灿云霞”:
“文昌”通常指文化昌盛、文采飞扬,此处用来形容山中的景色如诗如画,如同文采斐然的云霞。
“灿云霞”则进一步强调了山中景色的绚烂多彩,如同云霞般灿烂夺目。
次句“造化生出笔头花”:
“造化”指大自然的创造之力。
“笔头花”形象地描绘了笔头峰的奇特形状,仿佛是大自然用神来之笔在山峰上点缀的花朵。
整句表达了笔头峰的自然之美和独特形态。
三句“松柏君子勤呵护”:
“松柏”是山中的常见树种,象征着坚韧不拔、四季常青的精神。
“君子”在此处可能指山中的守护者或游客,他们像君子一样勤勉地呵护着这片山林。
整句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末句“雨洗风磨自在开”:
“雨洗风磨”形容山峰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和磨砺,更加显得坚韧和壮美。
“自在开”则表达了山峰在自然中的自由生长和开放,不受任何束缚。
整句强调了自然之美的自在和奔放。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黄山笔头峰的壮美景色,同时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昆仑云烟飘渺,高山皑皑千年雪。一鹰兀立,茫然四顾,穹空冷月。万类沉埋,云行凝聚,风声凄切。犀眼远无碍,狡兔何逃,一瞬间,平芜血。想当年小小时,嗷嗷待哺巢上歇。双羽初成,奋然一跃,翻个身跌。春夏秋冬,岁岁过也,心思正烈。向西天宇空,展翅掠风,宏图时节。(水龙吟-鹰)
(湘思)船过潇湘意迟迟,满仓载进故乡诗。云烟渺渺水墨图,桃源津渡迷前思。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美景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船过潇湘意迟迟”,诗人乘船经过潇湘之地,心中却迟迟不愿离去,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这里的“意迟迟”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也暗示了接下来对故乡美景的描绘。
次句“满仓载进故乡诗”,诗人用“满仓”来比喻自己心中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赞美,就像船上满载的货物一样。而“故乡诗”则是对这种思念和赞美的具体描绘,表明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诗意和美好回忆。
第三句“云烟渺渺水墨图”,诗人用“云烟渺渺”来形容故乡的山水景色,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同时,“水墨图”的比喻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水墨画中。
最后一句“桃源津渡迷前思”,诗人用“桃源”来比喻故乡的美好和宁静,就像传说中的桃花源一样。而“津渡迷前思”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迷恋和无法自拔的思念之情。这里的“迷”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美景的陶醉,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潇湘之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赞美之情。诗人的笔触细腻而深情,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两情相悦芳菲菲,可惜人间多事非。何如化蝶离尘去,千山万水对对飞。(吟祝梁)
(柳发)柳发随风洗,波澜送远情。月下凤簘吟,鱼龙欲出听。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诗歌,描绘了柳枝随风摇曳、波澜传递远情,以及在月下凤箫吟唱、鱼龙欲出聆听的美妙场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柳发随风洗”,以“柳发”喻指柳枝,形象地描绘了柳枝在风中的摇曳姿态,如同秀发随风飘动,给人以柔美之感。同时,“洗”字也暗示了风的清新与洁净,使柳枝更加青翠欲滴。
次句“波澜送远情”,波澜起伏的水面仿佛成了传递情感的使者,将远方的思念与情怀送至彼岸。这里,波澜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寓含了深厚的情感寄托。
第三句“月下凤簘吟”,将场景转至月下,以“凤簘”(即凤箫,一种古老的乐器)的吟唱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月下凤箫的悠扬旋律,无疑为这幅画面增添了更多的诗意与浪漫。
末句“鱼龙欲出听”,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鱼龙被凤箫的吟唱所吸引,欲出水面聆听的情景。这一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进一步强调了凤箫吟唱的魅力与深远影响。
整首诗以柳枝、波澜、月下凤箫和鱼龙为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想象力的世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天涯)天涯何处不故乡,夕阳明月一样看。飘然只因鸿鹄志,千里黄花一处香。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对人生志向的坚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天涯何处不故乡”: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深情和豁达的态度。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属,那里就可以成为故乡。它传达了一种超越地理界限的故乡情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广阔胸怀。
“夕阳明月一样看”:这句诗通过描绘夕阳和明月这两个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共同欣赏和感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欣赏到同样的夕阳和明月,这进一步强化了“天涯何处不故乡”的情感。
“飘然只因鸿鹄志”:这句诗中的“鸿鹄志”象征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作者以“飘然”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因为有着远大的志向而超脱世俗、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姿态。
“千里黄花一处香”:这句诗以黄花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和认同。无论距离多远,黄花都散发着同样的香气,这象征着无论身处何地,美好的事物和品质都是相通的。
整首诗以故乡为引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人生志向,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豁达态度。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我们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和追求美好的品质,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和心灵的寄托。
三千大千界,何处须弥山。彭祖年八百,终究归丘山。千年一回首,但见土花香。庄周迷蝴蝶,不知是梦乡。成王败寇坊,捉刀任雌黄。天地有正气,妖氛逃何乡。轮回业未消,忧心起长叹。罪债终须还,长久在轮岗。力撑终非久,民氓难自安。放下须放下,弃栈至彼岸。紫金有遗魂,抬手四海欢。(感怀之二)
(白云)白云悠悠弥远山,翠色葱茏百卉芳。老眼迷离不辨景,疑是红云披草香。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色彩。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白云悠悠弥远山”,以“白云悠悠”起兴,形象地描绘了白云悠然飘浮、弥漫至远山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次句“翠色葱茏百卉芳”,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生机勃勃。翠色葱茏,形容草木茂盛、绿意盎然;百卉芳,则指各种花卉竞相开放,香气四溢。这句诗通过色彩和香气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环境中。
第三句“老眼迷离不辨景”,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的感受。这里的“老眼迷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年老而视力模糊,无法清晰辨认眼前的景色。这种写法既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也引出了下文的想象和联想。
末句“疑是红云披草香”,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由于视力模糊,诗人将眼前的景色想象成“红云披草香”。这里的“红云”可能是指夕阳的余晖或某种红色的花卉,与前面的“翠色”形成对比,进一步丰富了诗的色彩。而“披草香”则形象地表达了香气仿佛披在了草木之上,使整个自然环境都充满了香气。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并通过诗人的感受和想象,进一步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使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之趣。
断桥未断情难续,雷峰塔下无新路。至今夕照断情塔,可是今人多事修。(咏西湖)
这首诗以西湖的著名景点“断桥”和“雷峰塔”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深深怀念与无奈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断桥未断情难续”,首句便点出了“断桥”这一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但诗人并非只是简单地描绘这座桥的物理状态,而是借其“未断”之形,表达了情感上却已难以续接的哀愁。这里的“断桥”成了一种象征,寓意着虽然物理上的连接还在,但情感上的纽带却已断裂。
“雷峰塔下无新路”,第二句将视角转向了另一处西湖名胜“雷峰塔”。诗人说“无新路”,既可能是实指塔下没有新的路径,也可能是暗喻在情感或生活的道路上,已经没有了新的前进方向或可能。
“至今夕照断情塔”,第三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哀愁的氛围。夕照下的雷峰塔,被诗人赋予了“断情塔”的意象,仿佛这座塔本身就是情感断裂的象征,而夕照的余晖则更增添了一种时光流逝、情感无法挽回的悲凉感。
“可是今人多事修”,最后一句,诗人似乎是在对前面所营造的哀愁氛围进行一种反思或质疑。他说“今人多事修”,可能是指现代人常常试图修复或重建那些已经断裂的情感或事物,但这种努力是否真的有意义,或者是否真的能改变什么,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景点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过往情感的深深怀念与无奈之情,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人情感修复行为的思考。
(点点)点点红英点点愁,繁华一现令人忧。终将化作尘土去,何必凡尘把影留。
这首诗以“点点红英”为引子,寓含了对世间繁华易逝、终归尘土的深刻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点点红英点点愁”,以“点点红英”描绘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而“点点愁”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感慨。这里的“愁”可能源于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也可能寓意着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次句“繁华一现令人忧”,进一步强调了繁华的短暂和易逝,以及由此带来的忧愁。这里的“繁华”不仅指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也暗喻人生的辉煌与成功,都是短暂且易逝的。
第三句“终将化作尘土去”,是对前两句情感的进一步升华。诗人明确指出,无论是繁花还是人生的繁华,最终都将归于尘土,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这句诗也寓含了对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感慨。
末句“何必凡尘把影留”,则是诗人对前文情感的总结和升华。既然繁华终将逝去,化作尘土,那么又何必在凡尘中留下自己的影子呢?这里的“把影留”可能寓意着追求名利、留下痕迹的世俗行为,而诗人则表达了对此的超脱和淡然。
整首诗以“点点红英”为引子,通过对繁华易逝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对世事的深刻感慨。诗人以超脱的笔触,展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接受和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
(晚云)西天流云散绮霞,红欲燃兮似火花。云有激情送落日,回眸一视丽天下。
这首诗描绘了西天晚云的壮丽景色,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西天流云散绮霞”,以“西天”作为背景,勾勒出一幅辽阔而深远的画面。流云飘散,绮霞满天,色彩绚烂,为整首诗奠定了浓郁的浪漫氛围。
次句“红欲燃兮似火花”,通过“红欲燃”的描绘,将晚霞的红色渲染得更加热烈、生动。这种红色仿佛要燃烧起来,与火花相媲美,进一步强化了晚霞的壮丽与热烈。
第三句“云有激情送落日”,赋予了云朵以情感。这里的“激情”不仅形容了云朵的翻腾变幻,更寓意着它们对落日的深情厚意。云朵仿佛有生命一般,主动送别即将消失的落日,这一描绘充满了诗意与温情。
末句“回眸一视丽天下”,以“回眸一视”这一动作,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这里的“回眸”既指落日的回望,也寓含着诗人对这幅壮丽景色的深情凝视。而“丽天下”则是对整片晚霞景色的赞美,形容其美丽无比,令人陶醉。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西天晚云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浪漫的笔触,赋予了云朵和落日以情感与生命,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温情。
(游云)异鄕之云自乡来,天空游子认旧亲。留成影像藏一处,故乡云与故乡情。
《游云》解析
思乡之情
诗句描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异乡之云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云的象征
云作为故乡的象征,寓意深远。
游子通过云,感受到故乡的亲近。
情感的寄托
留下云的影像,作为情感的寄托。
故乡的云承载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情感的共鸣
诗句引发读者对故乡的共鸣与怀念。
共同的思乡情感,拉近彼此距离。
此诗以“游云”为引子,深刻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通过云的象征,将游子的情感寄托于故乡的云上,既富有想象力又充满情感共鸣。整首诗简洁而富有内涵,引人深思。
(莲咏)田田清圆绿一湾,小荷尖尖粉色香。忽然一阵风吹过,千里尘凡一处凉。
这是一首描绘荷塘美景并寓含清凉之感的诗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田田清圆绿一湾”,以“田田”形容荷叶之茂盛,展现出荷塘的广阔与生机。“清圆”则描绘出荷叶的形态,圆润而清新。“绿一湾”更是将整个荷塘的绿色生机浓缩于一句之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次句“小荷尖尖粉色香”,将焦点转向了荷花。“小荷尖尖”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初绽时的娇俏模样,而“粉色香”则进一步补充了荷花的色彩与芬芳,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第三句“忽然一阵风吹过”,为诗篇带来了转折。风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宁静,也为接下来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末句“千里尘凡一处凉”,是诗篇的点睛之笔。在这里,“千里尘凡”代表着世俗的纷扰与喧嚣,而“一处凉”则是荷塘所带来的清凉与宁静。这句诗寓意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寻求心灵慰藉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荷塘的美景,并通过风的吹过与清凉之感的描写,寓含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触动。
田田清圆,水国芳馨,莲动下渔舟。萍塘洲渚,东西散龙鱼。采莲人立船头,叶遮阳,轻拨柔橹。水池里,芙蓉顾影,人照镜还羞。善感,嬉戏外,肤如藕色,双脸红久。低唱采莲歌,相思依旧。郎在山外飘零,几年别,思浓如酒。夕阳下,归回村舍,惆怅不尽愁。(满庭芳-采莲女)
南归鸿雁,到衡脉初处。飞上麓峰观枫树,湘江寒水北去。旧地重游动愁思。西风呼,秋尽岁将暮。同归路,重振羽。朱凤招手祝融峰峙。雁阵再列,山青水绿,一一飘然过。(淡黄柳-归雁)
流霞溢彩半天红,迷幻霓裳虚落中。海天茫茫隔神州,湘情浓郁月下同。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想象空间的诗句,描绘了一幅既迷幻又深情的画面。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流霞溢彩半天红”,这句诗用“流霞”和“溢彩”两个生动的词汇,形象地描绘出天边绚烂的晚霞,如同流动的霞光溢出缤纷的色彩,将半边天空染得通红。
“迷幻霓裳虚落中”,这里的“迷幻霓裳”可能指的是一种迷幻、飘渺的美感,如同仙子的衣裳在空中轻轻飘落,给人一种虚幻而美妙的感觉。
“海天茫茫隔神州”,这句诗将视野从天空转向海洋,用“海天茫茫”形容海天一色的辽阔景象,而“隔神州”则可能表达了诗人与远方故乡或心中向往之地的隔离之感。
“湘情浓郁月下同”,最后这句诗中的“湘情”可能指的是诗人对湖南或湘江的深厚情感,而“月下同”则表达了这种情感在月光下的共鸣和升华,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在月光下感受到这份情感的浓郁和温暖。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富有情感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既迷幻又深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远方故乡或心中情感的深深眷恋。
五湖春梦扁舟来,英雄美人爱。脱钩游鱼大欢,一去不复回。陶朱花银白,西子笑开怀,双对酒拳猜。吴越事已荒,烟云付泥灰。泛湖海,登琴台,快意哉。青山葱茏雨菲,秋风寒雪皑。千年流韵去埃。柔桨悠然摆,清风朗月拜,何用事叹哀。(水调歌头-太湖)
当年剌赢狂,惜不中帝,下坯亡命真难堪。下拜黄石孝弟子,刮目相看。万人敌善运筹,扶起大汉。功成身退青史香。至今豪杰隐身处,石阵锵锵。(浪淘沙-咏张良)
夸父留遗根,羲日相映红。落英缤纷源,尚存秦人风。(咏桃花)
常山一俊龙,快马疾如风。敌阵携幼主,帅呆至今红。(赵子龙)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赵子龙的打油诗,每句都蕴含着对赵子龙英勇事迹的颂扬。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常山一俊龙”:
“常山”指的是赵子龙的故乡,即现在的河北正定。
“俊龙”形容赵子龙英俊如龙,寓意他英勇善战,气宇轩昂。
“快马疾如风”:
“快马”指的是赵子龙的坐骑,也象征着他本人。
“疾如风”形容赵子龙行动迅速,如疾风骤雨般迅猛。
“敌阵携幼主”:
“敌阵”指的是战场上的敌方阵营。
“携幼主”指的是赵子龙在长坂坡之战中,孤身一人冲入敌阵,成功救出刘备的幼子刘禅的英勇事迹。
“帅呆至今红”:
“帅呆”是现代用语,形容非常帅气、令人惊叹。
“至今红”表示赵子龙的事迹和形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赞美了赵子龙作为一位英勇善战、忠诚无畏的将领的卓越事迹和崇高精神。他的英勇和忠诚不仅赢得了历史的赞誉,也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流水)流水孤村桃杏芳,冉冉云岚护桃源。俨然屋舍三五群,秦人闲闲水云间。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美景与闲适生活的诗句,充满了诗意和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流水孤村桃杏芳”:首句以“流水”起兴,勾勒出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孤村旁,流水潺潺,桃杏芬芳,花香四溢,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
“冉冉云岚护桃源”: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这个乡村的仙境般美景。云岚缭绕,仿佛守护着这片桃源,使得整个乡村更添一份神秘与幽静。
“俨然屋舍三五群”:第三句将视线从自然风光转向乡村的建筑。屋舍错落有致,三五成群,显得井然有序,又充满生活气息。
“秦人闲闲水云间”:最后一句点出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他们像古代的秦人一样,悠闲地生活在水云之间,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闲适的乡村景象,既有自然风光的美丽,又有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对这个乡村的描绘,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