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按《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那么为什么前四个都是国+谥号+公,而楚国最后一个字是王呢?
在周王朝,只有一个周天子,其他诸侯国都是周王分封的,按照爵位——公、侯、伯、子、男。所以什么公,即为公爵的意思,仅次于王。而楚国在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为楚子,建立楚国。之后楚国一直希望能把自己的爵位往上提一提,可周王拒绝了他。最后,楚国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君主的祖先出自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 Xū)高阳,高阳乃黄帝之孙,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成为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很有功绩,能使天下充满光明,帝喾赐予他祝融的称号。(郐国也是祝融之后,祝融八姓之一妘(yún)姓,而重黎、郐国也均在新郑。)
共工氏叛乱,帝喾派重黎去平定叛乱,却没有彻底消灭叛乱者。帝喾就杀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火正的职务,仍称之为祝融。
吴回生下儿子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都是剖腹而生的:长子叫昆吾,次子叫参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会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叫季连。
季连,被楚国王族尊为始祖。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他是少典的八世孙、黄帝的七世孙、昌意的六世孙、颛顼的五世孙、称的玄孙、老童的曾孙、吴回(祝融)的孙子、陆终的第六子。
商朝末年,鬻熊(Yù Xióng)投奔周文王,当时已经九十岁,成为周文王的火师(祭祀时持火之人),之后有武王、成王(周武王之子)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可见鬻熊大概活了一百二十多岁。周成王时,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已经去世,而其子、孙也都已去世,因此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赐给他土地仅有五十里的子爵爵位,居于丹阳。(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华阳,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在上古文字中,“华”与“芈”这两个字的写法十分相像。)
熊绎在位时期,发展生产,扩大疆土,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并与齐、鲁等国国君辅佐周康王。(周康王在位时期,熊绎与齐国国君齐丁公、卫国国君卫康伯、晋国国君晋侯燮、鲁国国君伯禽一起辅佐周康王。由于齐、晋、鲁、卫四国与周天子亲缘较近,因此都得到周康王赐予宝器,而楚国与周天子无亲缘关系,所以没有得赐宝器。)经过熊绎至熊渠数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楚人与汉水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一带荆蛮、濮、苗蛮等原始民族杂居,东周以后这些民族逐步被楚人征服。
楚人的主体是芈姓季连部落,楚王族、公族以芈姓季连部落后裔为主,其中又以鬻熊家族为核心。当地的荆蛮居民一部分成为楚人的组成部分。
筚路蓝缕这个成语就来自熊绎(子革:“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