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于鲶鱼和沙丁鱼的故事: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其实用人也是如此。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疲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淘汰掉。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厦门就有一家台资企业,老板大概是有这种“鲶鱼效应”的想法。为了提高效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管理人员经常更换。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面招聘储备干部,放到各个部门进行培训,这些储备干部就是“鲶鱼”了。在“鲶鱼”的干扰下,之前的干部,也就是“沙丁鱼”们,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生怕自己被“鲶鱼”吃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从内部找“鲶鱼”,提拔内部优秀员工充当“鲶鱼”,同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这个老板好像有精神洁癖,对管理人员要求很高,可以说是非常严苛,导致留不住人才,频繁的换人管理,工作衔接上很有问题,工作效率也不怎么样。这种“鲶鱼效应”就有点太过了,过犹不及呀!
管理手段始终只是一种管理工具罢了。对工具的使用,应该遵循适用和实用的原则,不宜矫枉过正,否则,欲速则不达,反而起不到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