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监斩官正襟危坐,抬头瞅瞅那正午的日头,低头再看看这法场要准备斩首的犯人,两旁的刽子手手持大刀,凶神恶煞般站立左右。监斩官看看时辰差不多,把那令牌往地上一丢,喊一声:“午时三刻到,开斩。”那旁边的小卒子也会跟着附和一声,这刽子手刀起刚要下落,忽听一声:“刀下留人,圣旨到。”所有人寻声望去,就能看见一个穿黄马褂的信使骑马扬鞭而来……
这清朝的电视剧看多了,就知道这些都是套路,这法场上要杀这男/女主角,哪有这么容易死的,关键时刻总得会来转折一下,死里逃生,剧情逆转。自然敢来法场救场的必须是“明主”,若是遇上“昏君”那就必死无疑了,所以要想留得性命,只好自己人动手,来个“劫法场”。
历史上有没有真实的劫法场事件不得而知,若真有,成功率也不会太高。小说里的“劫法场”可不少,《水浒传》里描写了两次劫法场的事件,都是书里面三大高潮其二了,施大爷把两次劫法场事件都浓墨重彩,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第一次在第四十回,要在江州法场救宋江、戴宗,梁山下来十七条好汉,几乎全伙下山,有晁天王带队,乔装打扮,有扮商客的,有扮买卖的,有扮脚夫的,有扮乞者的,潜入江州城,混入法场。那午时三刻时辰到,刽子手就要动手,黑旋风李逵先从半空跳下来,手起斧落,把两刽子手先砍了,接着一伙人便一起动手,刀拼刀,剑挡剑,兵刃相见、刀光剑影,杀得那江州法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渠,算是把两个人救下来了。
一样的事情要是写两次可不好写,要是按着原来的路数去写那就没意思了,但施大爷毕竟是大师笔法,如果第一次劫法场作案是有预谋、有规划的集体行动的话,那第二次就是纯粹的个人主义表现了,这个个人表现的人物就是拼命三郎石秀。第六十二回,杨雄和石秀被差派北京城打探卢俊义消息,后杨雄随燕青回山寨报信,石秀只身来到北京城,第二天听说卢俊义便要斩首,就上了法场上的酒楼,就看到卢俊义被押过来了。
石秀在楼窗外看时,十字路口,周回围住法场,十数对刀棒刽子,前排后拥,把卢俊义押到楼前跪下……人丛里一声叫道:“午时三刻到了!”……楼上石秀只就那一声和里,掣着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从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
看这一段,真不枉了石秀叫做“拼命三郎”这个浑号了,孤身一人,酒楼跃下,还喊一声:“梁山好汉全伙在此。”也不枉施公赞他“心雄胆大有机谋,到处逢人搭救”。
中国有法场,法国有断头台,有个人叫夏尔•亨利•桑松,他最初是一个医生,之后他成为了法国最著名的的刽子手,他为路易十六效力,职业生涯砍下近三千颗人头,包括后来的路易十六本人,他亲手终结了一个八百年的帝国王朝。晚年的时候,拿破仑问他:“你杀了这么多人,晚上睡得着吗?”桑松回了他一句话:“如果皇帝、国王和独裁者们晚上都能睡踏实,一个刽子手,又怎么会睡不着呢?”
不管如何,法场还是断头台,中国还是法国,即使没有刀光剑影的交接,也留下了一段段血淋淋的历史。
还是以金圣叹的故事作结,当他的头颅被刽子手砍下落地的时候,从他的两耳朵里各掉出一张小纸条,刽子手打开纸条一看,一张纸条上写着:好。另一张写着:疼。金大才子诙谐一生,到死了都不忘向世人幽默一把,只是,这也是他跟世界开的最后一个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