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虽然是从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但是,它们的智力更接近于灵长类动物,相比于其他动物,鸟类拥有相当复杂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只有四种动物能制作比较复杂的工具,除了人类、黑猩猩、红毛猩猩这三种灵长类动物以外,也就只有新喀鸦了。新喀鸦能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精确地制造出长度和直径都符合自己需要的工具,而且还能根据任务的不同,把工具进行相应的修改,更厉害的是,新喀鸦还能制作钩子形状的工具来钩取食物,这一点连黑猩猩和红毛猩猩都做不到。
鸟类中有一半是鸣禽,也就是说会鸣叫的鸟,大约有4000多种,它们之中有很多掌握着非常精妙复杂的歌唱技巧,甚至让人类的歌唱家都相形见绌。比如,一种叫冬鹪鹩(jiāo liáo)的小鸟,每秒可以唱出36个音符,快到连我们的耳朵根本都反应不过来;冬鹪鹩的亲戚淡尾苇鹪鹩,雄鸟和雌鸟可以配合完美地演绎鸟类二重唱,声音婉转悠扬,让人沉醉其中。
模仿人类说话,并不是鸟类模仿声音的极限。嘲鸫(dōng)每分钟可以模仿20种其他鸟类的鸣唱,如果它高兴,一首歌唱下来,模仿一百多种不同的叫声,也不是什么难事;模仿蟋蟀和青蛙叫,也只是小儿科。它甚至还可以发出洗衣机嘎吱嘎吱的响声、人的口哨声,甚至是吸尘器工作时的嗡嗡声。
真要说最强空间感,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北极燕鸥。北极燕鸥喜欢长时间的日照,所以哪里白天时间长,它们就往哪里去,它们会在北极附近筑巢,然后又飞到南极附近,一年度过两个夏天,这一趟路程下来,来回需要大约4万公里。如果按照北极燕鸥的平均30年寿命计算的话,它们一生中飞行的距离,可以从地球往返月球三次。
鸟类可能并不像你原来想的那样傻傻憨憨,它们机灵聪明、诡计多端,它们歌声婉转、心灵手巧,它们方向感超强,能遨游地球。如果是人类拥有这些天赋,我们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毕竟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和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智慧水平,但鸟类大脑的重量,可能只有人类大脑的几十甚至几百分之一,那鸟类的这些天赋是从哪儿来的呢?
鸟类大脑和哺乳动物大脑的构造也有所不同,鸟类大脑里的神经元细胞,可以说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科学家研究发现,鸟类的脑子虽然小,但里面神经元的数量非常多,密度和灵长类动物接近,其中最聪明的鸦科鸟类和鹦鹉,神经元的数量同样也是最多的。而且它们的神经元,大量集中在脑内类似皮层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恰好是决定认知能力高低的最关键部分。举个例子,金刚鹦鹉脑内有80%的神经元位于脑内类似皮层的部分,而大多数哺乳动物恰好相反,只有大约20%的神经元位于皮层部分,所以虽然脑子比较大,但不怎么聪明。比方说大象,它们脑子里神经元数量是人类的三倍,但98%的神经元都在小脑里面,大脑皮层里的神经元数量,反而比人类少得多。
根据生物学家的说法,和伴侣建立密切的关系需要比较高的关系智商,要能察觉到伴侣发出的各种社交信号,同时适当地给出回应。而且更复杂的是,鸟类还普遍存在着“婚外情”的现象,不管是雌鸟还是雄鸟,都经常趁对方不注意与其他异性交配,同时还要保证不被配偶发现。这种和配偶的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可以说是鸟类社交能力的巅峰表现。一只鸟越擅长处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越有机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在自然选择的机制下,鸟类的社交天赋就这样被筛选、培养出来。
鸟类的大脑和生理机能,赋予了它们天赋的基础,而它们发挥天赋的过程,反过来又会增进自身的潜力。鸟类的天赋和它们的社交行为,就这样总是处于一个互相促进的状态
作者告诉我们,鸟类的聪明程度可能各有不同,但没有一种鸟是真的“笨鸟”,关键在于我们该怎么看待鸟类和它们的智慧。
人类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界的运转方式,这让很多鸟类的特定天赋失去了发挥空间,有些天赋反而成了它们生存的绊脚石。
总结一下:首先,我们说到,鸟类有哪些令人惊叹的天赋,鸟类远比我们想的要聪明和能干:它们中有些成员擅长制作使用复杂的工具,能力堪比灵长类动物;有些则擅长社交,既能当好丈夫或妻子,也能身兼警察和小偷;有些鸟歌声婉转,拥有高超的歌唱技巧;有些鸟审美出众,能建造精致实用的房子;还有一些鸟空间感超强,能凭感觉飞越半个地球。鸟类的天赋丰富且惊人。
其次,我们说到,鸟类为什么能拥有这些天赋。鸟类的大脑虽然不大,但它们的大脑相对于身体来说其实并不小。而鸟类种群之间的社交行为,亲子之间的教学行为,以及择偶时的竞争行为,都给它们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后天动力。
最后,是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对待鸟类。今天的鸟类普遍面临着生存危机,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为它们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身为人类,我们的聪明才智仅仅能让我们看清,在面对宇宙万物的存在时,我们的知识与智能是多么不足。”人类从来都不是地球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在听完这本书之后,或许,我们能学会用更加平等的目光看待鸟类,以及身边的一切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