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学习的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对很多人来说,每天不在朋友圈晒一晒自己新的学习成果读的书或文章也好、摘抄的金句也好、面见高人的心得也罢
就会觉得这一天过得很low,没逼格。
这当然是一个好事情。巴菲特的合伙人,今年93岁的查理·芒格就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
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但我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你终日学习,却依然无法望巴菲特的项背?
换个更形象的说法: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人生依旧迷茫;为什么我上过很多课,依然并没有什么卵用?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来讲个掘地蜂的故事。
掘地蜂是种看起来很智能的昆虫。它会麻醉蟋蟀,把失去行动能力的蟋蟀拖到洞里,然后产卵,让自己的幼虫吃着这只蟋蟀长大。
我们今天只看其中一个细节。在掘地蜂把蟋蟀带回洞穴时,它先把猎物放在洞穴口,自己先进洞勘察一圈,确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
科学家曾经非常惊叹于掘地蜂的智能,于是针对这个细节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趁掘地蜂进洞勘察时,科学家把猎物拿远一英寸。他们发现,掘地蜂从洞里出来后,会把猎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进洞侦查。科学家重复同一个动作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猎物直接拖进洞里去。
这说明什么?说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发的行为。
针对掘地蜂,哲学家丹尼特提出了一个有点恐怖的问题:“你凭什么确信自己不是掘地蜂?”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内心是一颤的。但科学给出的答案,似乎更让人绝望:我们人人都是掘地蜂。
研究证明,人类95%的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自发式反应,而另外5%的所谓理性行为,也往往是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式反应。
也就是说,我们看似理性的行为,几乎都是刻板的自发式行为。
我们以为是“我”在学习和决策,其实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叫“心智模型”在主导人生。
决定你能力层次的,并不是你的知识量多少,而是你的心智模型高低。
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这个世界上只有0.01%的人能够成为厉害的人,而99.99%都不太厉害。决定性的差别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学习背后的道理,你是否拥有更高级的思维模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让人高下立现的“学习背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