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在一篇文章里讲了掘地蜂的故事。
掘地蜂是一种很有智力的昆虫,它们会把捕杀到的蟋蟀拖回洞,然后在洞里产卵,让自己的幼虫吃着蟋蟀的肉体长大。
不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掘地蜂把蟋蟀拖到洞门口,会把猎物先放下,自己进洞中去查看一下。如果没有异常,再返回来把蟋蟀拖回洞里。
科学家就做了一个实验:当掘地蜂去洞里查看的时候,他们手动把掘地蜂的猎物放在离洞口远一点的地方。随后,掘地蜂出来发现猎物被挪动过,会先把猎物再搬回洞口放下,然后再去洞里查看情况。科学家再挪→掘地蜂重新查看→科学家再再挪→掘地蜂再重新查看……
如此重复了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肯直接把猎物拖回洞。
原本被科学家惊叹智能的昆虫,竟然会这样!我看到这儿,也很为掘地蜂可惜。
但,问题来了:你怎么确定你不是掘地蜂呢?
其实,人人都是掘地蜂。
这是科学家给出的答案。研究表明,人类行为中有95%是基因决定的自发性行为,而另外5%所谓的理性,也是因为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性行为。
根据我自己这几天思考的发现来看,科学家的这个研究结论基本符合事实。
何以见得?
我发现在我过去27年的生命里,有很多事情一直在重复,几乎成了惯性而不自知。而我最近,对自己的觉察多了些,才慢慢发现这个问题。
比如,我习惯性地把用过一次的餐巾纸攥在手里,带回放在桌子上,办公室或者家里的桌子上都有。直到上周,看到办公桌和家里的桌子上都堆起了很高的纸团团,才自我觉察到。
可能,我是觉得只用过一点点的餐巾纸很浪费,想要二次利用来擦擦桌子;又或者,这仅仅是小时候物质匮乏,留下的心理惯性?
再比如,我喜欢整理桌子,但我床头的那个桌子总是乱糟糟的。往往是,我第一天下午收拾地整整齐齐的,第二天又习惯性地往上面随意放书、放本子、放纸……
隔一段时间再整理→再搞乱……如此重复了很多次。
这些都还只是生活小习惯上的重复,比较容易察觉。更多的,是一种既定思维的重复,也叫惯性思维,这往往隐藏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上。
我曾经感慨“如果不改变这种既定思维,那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难道就不能打破掘地蜂的魔咒了吗?
还真不能。惯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况且这已经被写到我们的基因里了。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我们不能改变,却可以利用这种“自发性”。
根据李善友在文章中得出的结论: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复性动作。
如果想要活出我们想要的生命,恰恰需要这种「自发性的重复」。
但前提条件是,你得有个正确的套路。否则,即使你重复上一万次也没用。
所谓套路,其实就是背后的结构,底层的规律,事物的本质……这个,在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临界知识」。在辉哥的文章里,将其叫做「人生的各种系统」,比如「投资系统」、「学习系统」等。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写过毕业论文的同学都知道,它有一些固定的格式,绪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和展望,有一些简单些的论文完全按照这个格式起每一章节的标题,审稿人一目了然。另一些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做个性化处理,但经验丰富的审稿人仍然是一眼就能看出它哪些是属于哪一部分,就是因为就个框架在那里。
可惜,人生的套路可不是写毕业论文这么简单。社会的复杂性远比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都要多。
不过,如果我们看到好套路带来的价值,又深陷于目前低水平重复的痛苦,那么,就有了去思考、去寻找、去探索的动力。
还记得我们讨论过的「正负驱动力」吗?有了发自内心的驱动力,然后去行动:发现好的套路→验证→不断重复,人生就有了无限的希望!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