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认知世界中,我们能看到多少、视角有多广,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力和认知边界。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认知偏差、认知局限,才有了认知力自下而上的4个不同层次。
“认知力的漏斗模型”:
第1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自己视角内世界的一部分,对于视角外或者更高层次认知,我们几乎看不到。
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明明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仍然认为“自己已然知道”。
“人贵有自知之明”,心外无物、认知不足的人,必受困于自己的见识和经验。 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没意识到的问题,往往才有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第2层:知道自己不知道
需要持续前进,只有知道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才能去做弥补,从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认知力很容易向下兼容,却很难向上兼容。要想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达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层次并完成跃迁,很不容易。
首先,需要一定的认知力做支撑,我们必须知道得更多,视角才会更宽广,接触到的边界才会更大;
其次,需要对外界足够敏感;
最后,需要一种“空杯心态”,知道自己在认知上的不足,始终对未知领域保持敬畏和好奇。
“空杯心态”非常重要,一个人只有拥有“空杯心态”,才能真正放下自己的小成就。这是学习的起点。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越会觉得所知、所学有限,自己不知道得更多。最后他会发现,已知的永远是一小部分,未知的才是海平面下看不见的冰山。 所谓成长和精进,就是保持高度敏感,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部分,完成认知升级,不断地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3层:知道自己知道
归根结底,认知力就是我们基于种种复杂情况,综合做出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的判断。认知力水平越高,我们的判断就越接近事实。 当我们在一个领域钻研得足够深、足够久时,就进入了“专家”的层次,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更宽广的视角看待自己,笃信自己知道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自己的能力能覆盖到哪里。这就是认知的第三个层次——知道自己知道。
第4层: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 “本能反应”。
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这个层次后,所学的知识、技能都会内化成本能反应,不需要刻意地对事物做理性衡量、对比,我们也能做出很好的选择。 就像打太极拳。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忘形”,做到物我两忘、心中没有招式的束缚。只有做到这样,在切磋时才能随心所欲,应物自然,达到一种空明虚无的境界。 当然,达到这种层次之后,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自己知道,而是一种心到意到、如入化境的无意识状态。 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环境和机缘的刺激和激发,只有这样对事物的认知才能从懵懂到清晰。 不过,我们不一定非得追求这种高深的境界,其实也可以选择从输入到输出。 比如,随时把自己的想法、感悟通过文件传输助手记录在微信里,包括出去讲课、做内部分享等,这些都是理清思路的一些办法,对哲学思维、认知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的认知力其实就像那个巨大的漏斗。
空间越小,机会越少,越容易受制于固有的下沉路线;
越往上,空间越大,机会越多,越容易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知道自己知道”,最后到“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认知力升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之间艰难前行、螺旋上升,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 但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它已经与外部更高维度的世界发生了强烈而迷人的共鸣。